在哲学这样一门学科中,经常会提到“规律”一词,指的是“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但凡具备共性的客观事物,均存在抽象出规律的可能性。
大部分人遇到的职业生涯问题,也具备一定的规律性。职业生涯问题规律的趋势性,意味着可以通过其他人的职业困惑,寻得一定的解决之道。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关于“想得多、做得少”“衷于计划、少于心动”“看似努力、实则无效”的现象。
先讲一个生涯咨询故事吧。
(已经隐去了来访者的真实信息,并进行了适当的改编)
小A,女,近四十不惑的年纪,在二线城市的一家移动通信行业的知名国企工作了十四年,做的是基层管理者的工作。对A女士来讲,国企的工作:钱虽不多但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工作驾轻就熟、工作地点离家近;既稳定、又踏实、同事关系还比较和谐。虽然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较少,但考虑到年龄、家庭、孩子教育等现实因素,很大可能性会在本单位工作到退休。
今年年初,在国企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他们分公司也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将A女士所在的部门和另外一个部门进行了业务重组与合并,同时,她的岗位职级也从管理者落回到普通员工,这对于A女士来说,心理冲击并不算小。在经过几个月的挣扎、焦虑、矛盾后,机缘巧合下找到我做了一次生涯咨询。
下面是摘取的一段咨询对话:
咨询师:在本单位内,如果不考虑公司的规章制度的限制,还有其他你感兴趣的工作方向吗?(提示信息:生涯高度——重新竞选管理/跨部门管理;生涯深度——成为行业专家/技术顾问;生涯宽度——其他自己想尝试的岗位)
来访者:之前考虑并参加过另一个业务关联部门的竞聘,但是目前并没有成功;成为专家这个方向之前倒是没有考虑过,好像也不清楚要如何着手;不过我一直对公司内部讲师这个岗位比较感兴趣,可以将自己懂得的知识讲出来,感觉也比较有成就感。
……此处省略某些澄清问题……
咨询师:既然成为公司内部培训师是感兴趣、可选择的一个方向,该岗位的工作要求、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岗位发展路径、薪酬福利等相关信息有做过了解吗?
来访者:(略微停顿)之前对这个岗位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接受内部培训师的培训获得的,再加上我之前管理部门的时候,曾多次给下属就业务问题进行过业务培训,感觉自己应该可以胜任。
……省……省……省……
咨询师:除了现有职业内的可能性之外,有考虑过跳出现有职业的其他选择吗?
来访者:其实我想过辞职,但是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
咨询师:你的家人、同学、朋友等你周围可以接触到的人,他们一般从事什么职业?有你感兴趣的吗?
来访者:(思考了一会儿)我有在网上会听一些关于成长、教育方面的微课,也会看一些文章,有时候自己也想动手写点什么,感觉特别有意义,或许可以发展一下;另外,因为孩子的关系,我对家庭教育挺感兴趣的,利用休息时间,参加过一些读书会和工作坊,也帮助老师主持过一些活动,还挺享受这个过程的。
咨询师:在写作和家庭教育这块,分别做过哪些梳理和准备吗?比如:针对某个感兴趣的领域写点东西并获得了认可;家庭教育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可能会面向什么样的群体?自己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自己具备的资源有哪些??等等
来访者:写作这块,只是自己私下里写过,并没有发表出来;家庭教育这块,这些问题我都没有考虑过,或许我可以先跟我参加工作坊的老师了解一下基本情况。
A女士的案例中,她的生涯问题点其实已经爆发少说有几个月的时间了,但实际情况是,A女士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面,采取的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虽然很焦虑,但除了焦虑以外,就没有做过可以改善焦虑的行动,结果可想而知:要么选择忍受焦虑,要么选择克服焦虑。
很多有生涯困惑的来访者,他们的主要问题就是: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方向/选择,所知甚少,只要他们开始着手针对行业/职业/企业/岗位去做一些深入的调查,他们面前的路就会从悬崖变成交叉路口。
计划,是逃避行动的潜意识反应?
有这样一类“重症计划癌患者”,他们非常善于做各种高端大气上档次、高调奢华有内涵的计划,在只想(计)不做(划)这条路上乐此不疲,越走越远。
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内心是渴望和平和安全的。每当出现打破心理安全的事件时,人会感觉到焦虑不安。个体为了避免焦虑,获得心理平衡,会做一些努力和尝试,以解除心理冲突。
“重症计划癌”人群,他们就非常擅于在发生心理冲突的时候,通过做完美计划,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打个不太合适但是很贴切的比喻,当你胃疼的时候,(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你吃一粒你感冒药,似乎好像胃疼的症状马上就得到了缓解。道理是一样的,通过缓和心理焦虑的方式,来假装解决问题。
小仙女咨询日记:问题之所以是问题,就是因为“你只负责想,却没有负责做”。克服焦虑的有效途径:去做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