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傍晚,我把毕业论文的初稿塞到了导师的信箱里,虽然知道接下来还需要花很多时间去修改,但至少,现在可以松一口气了。
松口气的感觉,好像自己又活了过来。
其实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写论文,交稿时间在即,我自己也没有心思做其他事情。偶尔查资料累了的时候,心里也会埋怨自己:为什么去年有很多时间,却不早点完成。
在宿舍自嘲时,舍友安慰我:“大家都这样,因为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总过不了自己心里的关,还是不愿意放过自己,然后昨天晚上散步的时候突然想到四个字:我本可以。是的,就这四个字,我本来可以更从容,可以更好完成,但到最后却如赶鸭子上架一般。
身体累,心也累,今早上自己又把论文的逻辑理了一遍,这两天,就等导师的建议吧。
回想以前时,其实有很多时候都这样过来了。因为拖延,因为觉得不喜欢某件事,一拖再拖,最后把自己搞得焦躁不安,然后心里便没有了安全感,像一个强撑着小木船在风浪里独自漂泊的船夫,摇摆不定。
高考没考好的那年是这样,毕业后考研的时候也是这样,每天心里七上八下,感觉未来扑朔迷离,每次感叹本来可以更好的时候,都想用点力气,扇自己一巴掌。
原来安全感,是自己不想给自己。
先作,然后恍恍惚惚。
02
老朋友很了解我的性格,偶尔给我打电话,说我手里有一把好牌,最后千万别打烂了。我以前听完其实很纳闷,怎么了这是?你偷看我的牌了?不是说好的公平游戏么……
现在我知道他的意思了,没下牌之前,其实每个人都有一把好牌,是合纵还是连横,是黑虎掏心还是调虎离山,那就看我们自己的走法了。
最后走得如何,只能全靠自己。
我打烂过很多牌,因为我本性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人。对于喜欢的事情,可以没日没夜地钻研,遇上不喜欢的事情,可能会胆大包天地不管不顾。
但很不幸,不喜欢的,往往是必须做的。再加上我胆子很大,所以常常成绩与败绩并存,喜悦与悲伤同在。喜欢的,做得很好;不喜欢的,就很糟糕。
还是昨晚,走着走着我就觉得以后真的不能这样了,做学生时可以有很多所谓的学生思维,可以任性自由,但马上毕业,我需要做出实质性的改变了。
可能还真是那样:成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长辈经常说中年压力,以前我总觉得和我无关,但从今年过年他们主动叫我喝酒,然后再不把我当小孩时,我突然想到了那种人到中年的无力感。
喝了这杯酒,从此东南西北自己走。
“你长大了,应该学会克制了。”这句话,是酒告诉我的。
03
以前熬夜也没什么事,关了灯抱着手机便觉得世界都是自己的。现在不敢这样了,熬夜第二天会废,关了灯看手机怕眼睛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自由自在玩玩闹闹的时光,就这样远去了。
都说自律,其实自律的习惯是在一次次试错之后培养起来的,那一次次触碰边界的过程,一次次鼻青脸肿的结果,然后就掌握了平衡感,还有节奏感。
当你最后找到那个圈子的时候,安全感就找到了。
某种意义上来讲,自律就是在地上画个圈圈,然后自己跳进去,按着规则和界限去做事,然后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真自律的时候,人已经不是小孩了;找安全感的过程,也就是用生命画圈圈的过程。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这就是我现在的状态,我就是在找不自在。这句话好像听起来有点别扭,但道理就是这么回事,我已经是大人了,如果只想自己自在,那别人就会不自在。所以我少自在点,身边的人,大家都自在。
越长大,试错成本就会越大,输得起的机会越来越少,感叹“我本可以”的时候,就会一次比一次沉重。
所以中年危机,就是你本可以更好,但现在却只能叹息。
不思量,自难忘。
04
前两天一个大哥和我分享他的状态,年过30,一儿一女,两口子在小县城有固定工作,还算安稳幸福。他说前年有朋友批评他太安逸,想叫他一起去大城市再跑跑,但他思考后还是放弃了。
我没说什么,给他发了一个“抱抱”的表情。
他已经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圈了,这样就已经很好了。每个人都有他的活法,金窝狗窝,里面都有舒适与挣扎。
不要再评判别人,安心地经营自己的生活,这是我找寻安全感的第一步。
接着是好好做事,延迟满足,提高效率,把控节奏,这是我自己画圈的全过程。(所以目前还是草图)
我就是不想再说“我本可以”这四个字了,再也不想了。
那就,从今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