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过半,又近中秋。这些年对中秋节的印象无非是大人孩子放假以及家人聚餐,似乎没有多少节日的热情和喧闹。只是在儿时的时光里,那些对中秋节的期待和欢喜,至今想想仍然记忆犹新。
那些贫穷的农村岁月,中秋节家里有时会杀一只鸡或鸭改善改善伙食,仅有的几块月饼,都要切了,分成多块,家人共享。而对于年少的我们其实并不太在意中秋的伙食,月上中天的晚上,四野里渐渐聚集的伙伴们早已点燃了白天扎制好的火把,追逐嬉闹,欢乐无限。火把的扎制都是我们自己的原创,丝毫没有大人的参与,大人们在一年的农忙稍稍清闲的中秋时节也无心思关注孩子们的玩乐。我在那时也经常自己扎制火把,无非是用铁丝将稻草捆扎在一根木棍上,会花心思的伙伴还会在稻草里加上经烧的枯柴、棉布和塑料,在点燃前再倒上一些从家里偷出来的煤油。即便如此,高举燃烧的火把也嬉闹不了多久,大点的孩子们已经在空旷的田野里燃起了大大的火堆。马路边没有来得及收集的秸秆被我们源源不断的输送进火堆里,蓬勃的大火与一轮皎洁的明月相映成趣,将中秋夜的闹剧推向了高潮。秋夜湿凉的露水很快打湿了田埂和我们的裤管,远远传来的呼喊透出了大人们焦急的等待。渐渐散去的田野里,虫声四起,稀疏的火光在我们的背影里次第熄灭,淡淡的雾和着月色迷蒙了安静平和的田野和农家。
再长大一点,出外读书,中秋节经常不能赶回家,在校过中秋的夜晚,现在想来还有一丝淡淡的离愁和酸涩。那时的中秋节还不是法定假日,但学校也会和双休日调节一下放两天的假。大多数同学都会离校返家,也有一些同学大概和我一样为了省省来回的路费而放弃回家。没有上课的我们白天相约到街上瞎逛,到淠河边散步、捡石头,傍晚,我们每人买了一两块月饼充作晚饭,边嚼边往回溜……寂静的校园里,中秋的月色从窗外照进宿舍的床上,一位外县的同学拿出了他的笛子,为我们吹了一曲《十五的月亮》,断断续续并不娴熟的笛音也收到了我们持久热烈的掌声。那位同学遂兴奋的要为我们演奏他最拿手的曲目《梅花三弄》,舒缓忧伤的流行音乐果然好听,在这个异乡的月夜里很快将我们少不更事的乡愁带进了鼾声渐起的梦境里。那时候,通讯滞后,家中父母只有在中秋夜才能确认我不会回家过节,我知道,在父母的心中也弥漫着和我一样的惆怅和无奈。
如今我的孩子也已经上中学,繁重的学习让他对放假都失了兴趣,更别说传统节日中秋了。一日,我在家找了几首有关中秋的古诗词考考他的背诵情况,还好,他基本都会背。我说你能不能说说对这几首诗词的理解,孩子不耐烦了,转身回房写作业,留下呆在一旁刚刚还兴致勃勃的我瞬间怅然若失。现在的孩子,中秋节对于他们实在少了太多玩味和乐趣;没有了孩子们嬉闹的欢乐,想来天宫里的嫦娥也会寂寞的吧。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网上汹涌着各种关于中秋的帖子让人目不暇接,仿佛比央视的中秋晚会还要精彩纷呈。中秋节,这个延续了千年的传统节日在我们的心里都有着怎样的情状呢?冷露无声湿桂花,暗香流动的桂花香里,月色如旧,此刻,有多少人会和我一样静静仰望?也许,只有那一轮皎洁的圆月能看的清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