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不是听了姚万忠老师执教的《囊萤夜读》了吗?所以就想着到自己讲授这一则文言文时,一定模仿名师那样上一节。
备这则文言文的教案时,我结合翔实的听课记录,把姚老师的教学环节尽量一一呈现,并加上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教学环节。纵观姚老师的这节课本身容量就挺大的,所以我想一课时拿下来应该难度挺大的。
开始了。首先回顾学生所学文言文,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回答了所学的文言文有四篇《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但一问“还记得内容吗”,大多数学生都记不清楚了,所以又带领学生背诵了四篇文言文。此处多花费3分钟。接着学生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停顿。自己还想着这则文言文只有两句话,学生肯定读不了几遍就读能读熟。(注:姚老师讲课时,学生都读得很通顺,特别好。学生肯定下去也没少下功夫。)谁知学生自读几遍后,指名读书,发现还是读得啃啃巴巴。好吧,读不熟可不行。继续读,发现读音错误,正音。针对多音字“盛”“数”结合语境,让学生再次理解根据意思判定读音的方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特别对第二个长句子进行指导,练习读好停顿。这个环节用了10几分钟,目的只有一个,读熟课文。发现平时讲课和公开课绝对是两码事,学生的学情肯定不一样。就比如公开课上学生对所讲文章绝对很熟,但平时讲课,文章对学生就是陌生的,虽然也有预习。关键是这则文言文我没有让学生预习,因为我担心学生在下面反复读熟后,才发现自己读音读错了,停顿读错了,就不好纠正了,这也是我的一个顾虑。不过根据学完后学生的反馈来说,我认为没有预习学生在课上准确地掌握了停顿,是正确的做法,虽然多用了一些时间,还是值得的。有了学生大量的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自然就容易得多了。在后续的理解句子意思中,学生结合注释、组词语、结合插图等方法,很好地把握了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朗读-------感悟------朗读,学生读好了停顿,读懂了故事,读出了对车胤的敬佩。最后我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谈启发”,也算是对文章再次进行了总结。课后作业的设置,我整合了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让学生搜集“悬梁刺骨”“凿壁偷光”这两个故事和含义。下课后,利用学生做操时间,我站在学生身边一一让学生背这则文言文,80%的学生达到熟背,15%的学生有些啃巴,5%的学生不会背。我想两节课讲完了一则文言文,学生能当堂掌握,也算值得。
讲授完这则文言文,我进行了反思:这则文言文教学我没有制作课件,全凭一块黑板一枝粉笔。我在学生朗读练习时,把两句话板书在了黑板上。没有课件,直接在黑板上标注读音、停顿,圈画字词,也是直观明了。不过最大的问题应该就是时间的安排上。往往展示的公开课都是一课时,这一课时囊括的内容并不少,但名师都很好地驾驭了。这与老师反复地打磨一节课,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离不开。常态课就不太一样了,要依据学情不断地改变教学计划,以“学生学会”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展示而学习。很多时候,也在反思自己对课堂时间的把控不够,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但一到真实的课堂,就会发现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课堂生成。一节课结束了并不能完成这个课时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我想问题更多还是出现在自己身上,一是对教学环节熟悉度不够,二是对一些课堂生成处理的还不够机智,三是对教学板块的时间设定没有考虑。以后在备课时应该加入一个环节,就是备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尽量把控好课堂时间,尽量高标准地要求常态课,多多向名师学习,努力上好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