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感是近几年很火的一个词,似乎一夜之前变成芸芸众生在忙碌焦虑中的一束光。
但很快,人们开始发现这个词的“鸡汤属性”,当人们试图把这样一束光作为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生活中时,发现哪里都不对。
为什么?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松弛感是需要条件的,比如听话的孩子、足够的物质基础、健康的身体、或者足够爱你的人…而寻觅或创造这些条件的过程并不轻松,于是成了悖论,没法获得松弛的资格,自然松弛不下来。
我也曾这样想过,很灰心,松弛感在我这里只变成了一句劝慰别人的话罢了。
直到有天,我遇到一件事情,在公司管理层开会的时候,新晋升的管理人员对我的提案内容有些不同意见,并和我有了直接的对撞,而他也并没有提出一个让我觉得更好的解决方案(至少那时我是那样认为),我很生气,试图希望用权威压制住对方,虽然他没有再说什么,但从他的神情中,我发现自己的坚持是无效的,再坚持下去结果未必执行的好。
那一瞬间,我问自己:我在干什么?
相信很多创业者都会有这样的时刻,从控制到放手的成长,心里明白是必须的,但做起来很艰难,需要不断重建自己的内心。
如果这时候,我试图用松弛感这样的方法论说服自己,我相信是无效的,因为这样做只会让我暂时搁置这个问题而已。
我深知此刻当下,我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keep walking,那背后支撑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思维方式,而松弛感只是最终呈现出来的一种结果。
在这件事情上,思维方式展现出来的差别是固定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的差别。
当一个人在一个状态持续时间久了,就很容易形成固定性思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愿意接受改变,并且容易把所有的问题归因于别人,在固定性思维中的人是不自知的,对自我能力的判断往往也是不准确的,这时候如果有变化甚至挑战,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剥夺感,这种感觉会深深刺痛固定性思维的人的内心,因为他们更关注的是在这个状态下自己的模样,而不是能力本身。
而成长性思维则不同,成长性思维的人对自己和自己要做的事情有清晰的认知,他们不会计较在过程中的各种遭遇,他们真正的兴趣在自己的成长和获得本身,他们会乐此不疲地用尽各种方式追逐自己的成长,从不羞于让别人看到自己为了成长而而付出的努力和受到的挫折,即使这些努力和挫折看起来很不可思议,但这不重要,他们内心笃定的是在成长中收获的满足感和乐趣。
比如一个孩子看自己的考试成绩,如果看到自己排名前三名,他就松一口气,有了这个排名,自己考多少分数是无所谓的,父母老师也会为这个孩子的排名而大家赞赏。而另一个孩子,看到自己考了第五名,但他并不关注自己是第三名还是第五名,而是关注自己到底错了哪个知识点,如何去弥补,这个孩子可能会因为没有考进前三名而不被大家重视,但如果下次考试中,这些知识点的短板他都完美地避开了,即使他还是第五名,他也会因为自己的一点成长而满足的。
这样看来,成长性思维带给人的动力和幸福感会更长久,因为他们相信,只要有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能做的到。怎么做到,便取决于自己的意愿和努力了。看,这多简单。
这么想着,做什么事情不会松弛下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