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窗户是房屋的眼睛。
窗,原本为房屋通风透气的装置。《说文》中关于窗是这样解释的:囱,在墙曰牅,在屋曰囱。窗,或从穴。
古人写了许多关于窗的诗句:刘方平诗人俯视大地静谧,夜寒料峭,虫声新透,感知春之信息,于是在《夜月》中写道“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还有黛玉的“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与现代的铝合窗,玻璃窗不同的是,以前的窗户是由木材制成的,中间在蒙上一层透气透明的纸,这样既可以透气,也可以增加亮度,还可以防止蚊虫进来。现代的窗户虽然也有这些功用,却少了一份亲切感。
窗,在童年里是有重要意义的。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在门外面玩,妈妈就总喜欢透过窗子观察我们。到了饭点,妈妈在窗口唤我一声,我便知道妈妈已经煮好饭菜等我回家吃饭了。因此记忆中,窗是和妈妈,吃饭紧密相连的。平常有人路过门口时,透过窗子就能和别人说上一俩句,谈谈家常里短,既不会耽误别人的事情,也可以增进邻里感情。
窗,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致被赋予了太多太多涵义,比如要挑明一件事时,总会说“捅破这层窗户纸”,要跟对方坦诚时,便说“打开天窗说亮话”。
窗,是和四季关联的。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时,无须跑去田野,打开窗子便能观察到一片绿色景象。夏天来临时,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子通过窗子将声音传递到家里,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叽叽叽的声音,打破了农村黑夜的宁静,增添了几分音韵美。秋高气爽的时节,风透过窗户,一遍遍地吹来,消去了暑气,让农忙的人们在夜里能够睡得安稳。冬天携手着寒冷一块到了,却被窗户挡住了,屋外北风呼呼的响,屋内却温暖如春。
清晨,当一缕阳光带着璀璨绚丽的光芒照耀在窗户上,农民伯伯一天的劳作便开始了。傍晚,窗外的光线随着落日渐渐暗淡,虫声断断续续,渐渐响起,我们变知道,夜幕来临了。
雨天,人躲在屋里,虽不至与世界隔绝,却好似分隔了一下,而窗户恰似一道桥,沟通内心与现实。人们虽因雨停了田地的农活,却难得享受一片清闲,隔着窗户看雨一滴滴的落下,一滴接着一滴,好似永远没有尽头。望着窗外被雨水洗礼的山水,不免多了几分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