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旧时光里的茶馆
岁月的长河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借由文字这一载体,一些人和事,都能借此延长寿命,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历经两个小时的路程,踏上榆镇的土地,冷清茗感受到久违的安宁。
榆镇还是和以前一样,十八线的一个小城镇,虽比上个世纪繁荣许多,但和一些国内大都市相比,不免逊色很多。
冷父早已在站外等候多时,一眼便认出了人群中的冷清茗,匆忙上前接过冷清茗手中的行李箱,嘘寒问暖一番,走到停车场,将行李箱放进后备箱,启动,回家。
整个路途中,冷清茗都靠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景色,看着一栋栋建筑倒退,将每一条道路和记忆中的形象相对应。
冷父从后视镜里看着女儿无精打采的样子,关切的询问道:“茗儿,你在外面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了?感觉这次回家你不是很开心。”
冷清茗闻言,收回视线,对着后视镜的方向笑了笑,“没有,就是觉得累了,想回来放松放松。”冷父放慢了开车的速度,缓缓而言,“累了就回来休息一下,我和你妈也不求你能挣多少钱,就希望你活得开心些,开开心心外出工作,平平安安回家。”
听着父亲慈爱的话语,冷清茗差点落泪,又怕父亲担忧,只好转移视线,靠着窗户假寐,用头发挡住脸庞,闷声应答,“嗯嗯,我知道的,好困,我睡一下,等到家了你叫醒我。”“好,你睡一下。”冷父知道冷清茗定是遇到什么事情了,既然她现在不想说,那就让她自己静静,等她愿意说的时候,自然会说出来。
冷清茗的家在铃兰路,属于新城区,而外婆的茶馆在老城区。冷清茗到家,收拾了一下房间,吃了晚饭,向母亲拿了茶馆的钥匙,骑着电动车去了老城区。
尽管江陵古街的建筑翻新了一番,相比新城区而言,还是更为古朴一些,没有太多现代化的建筑。青石板铺成的道路,两边都是木制的阁楼,偶有几座阁楼粉刷了白色的泥浆。
冷清茗小时候曾和外婆一起来过茶馆,那时候,外婆总是去二楼整理查看旧物,让冷清茗自己去浮桥边的亭台上玩耍。
每当从茶馆出来,外婆的心情也会变好,因为,外婆总会牵着冷清茗的小手,去隔壁的小商店买大白兔奶糖,那也是冷清茗最开心的时候,仿佛空气里都蕴藏着牛奶味,点点甜意一寸一寸渗透她的内心。而她攥着外婆温暖的手掌,在暮色里,一步一步踏上归途。
思绪翻转间,冷清茗已经来到了茶馆门前。三品轩的牌匾还在,只是每个字的朱漆都缺了少许,只剩白色的沟壑。木制的雕花门窗,门锁处的朱漆已脱落些许,旧旧的,带着时光的印记,在夜色中沉静着,似乎在等待谁的到来。
冷清茗推门而入,没有扑面而来的灰尘,可见,在此之前,母亲已经打扫干净了。
打开灯光,所见之处一如从前,木制的圆桌,半圆环绕的柜台,窗前一方茶几,少了一套茶具,也少了一丝人气。
上了二楼,陆羽与友品茶的水墨画还在,沾染了灰尘,看不清陆羽的眉目如何,纸张也泛黄了,染上了岁月的痕迹。
楼内设施布局一如当年,只是悠茗斋的隔间里多了一个桃木箱,上了锁。木箱的上面贴了一张纸条,上书“茗儿,是不是没有钥匙打开箱子?去茶仙哪里拿吧”。
茶仙,茶仙,茶仙,冷清茗默念这个称呼,运转大脑,调动所有的信息思考这个茶仙为何许人也。
思索片刻,零星的记忆碎片开始聚集,完整,拼凑出小时候和外婆静坐院中的场景。外婆戴着老花眼镜,捧着一本《茶经》,絮絮叨叨地和坐在小板凳上的冷清茗念叨,“这陆羽啊,可是了不起了,是每一个爱茶之人都倾佩的人物,被人成为‘茶仙’和‘茶圣’。这本《茶经》就是他写的,主要有十章,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章节,分为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
冷清茗立即起身,走到水墨画面前,小心翼翼地掀起水墨画,原来水墨画的后面藏着一个小暗格,拿到钥匙,飞奔到隔间里,打开桃木箱。
桃木箱分上下两层,上面一层是书籍,已有些破碎,翻页处起了细小的绒毛,纸张也变得柔软起来,可见当年外婆是经常翻阅这些书籍的。有陆羽的《茶经》和《水品》,温庭筠的《采茶录》,蔡襄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还有一本外婆的记录册,封面上书茶馆二三事。
书籍的上面还留有一张纸条,“茗儿,之前外婆和你聊茶,你总是心不在焉,但外婆还是希望你能好好看看这些书籍。箱子的下层有一套紫砂茶具,是外婆最为喜欢的一套茶具,还是民国时期我的母亲留给我的,希望有一天,你能用到它。但外婆最想留给你的是那本小册子,详细记录了这些年外婆听过和接触过的人和事,希望这些人和事能够帮你找到你人生的方向,明白你的一生该如何度过。外婆的一生是属于茶的,是在茶香中度过的,你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呢?”
冷清茗看完这张纸条,久久不能平息眼睛的酸胀感,坐在窗前,打开雕花两开窗户,遥望陵河,夜色中的陵河在两岸灯光的照耀下,朦胧昏暗。不远处新建的江陵大桥在霓虹变换中醒目而又现代,和江陵古街的静谧暗淡形成鲜明的对此。
收回目光,看着四周古朴的装扮,一时之间,冷清茗竟有些不知今夕是何夕,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属于外婆的那个世纪。
冷清茗低头,翻开茶馆二三事的小册子,在外婆簪花小楷字体的引领下,走进了独属于外婆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