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过好每一天,到头来其实就是如何过好这一生。
——安迪·迪拉德(Annie Dillard)
阅读文章之前,先来做几个测试吧。
□ 想到要去上班,心情就变得很差。压力大,有时会非常焦虑。
□ 每天尽量拖到快迟到的那一秒到单位,打卡完毕,坐等领导分发任务,就算心里不情愿,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完成。
□ 工作没必要精益求精,60分及格万岁。
□ 工作时喜欢开小差,刷淘宝、微信、微博。如果接到同事和领导的电话,心情立刻变得不舒畅,胸口堵得慌。
□ 想过要改变,可要不了多久就又懈怠了。
上述文字,你中了几招?上班如上坟的沉重心情,你该如何应对?把工作换成生活,你会不会也是一样的状态?想要改变,想在生活中元气满满、活力十足,想在职场上如鱼得水、叱咤风云,又该怎么做呢?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做《七堂思维成长课》,这七堂课分别对应“目标、效率、社交、决策、沟通、调节、精力。”
本书深度剖析了精英人群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面对负面情绪,结交和管理人脉,最终打造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生活。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大家可以学以致用,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高效又愉悦。
一、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是卡洛琳·韦布(Caroline Webb),麦肯锡全球1%的女性资深合伙人,伦敦分公司董事。
管理咨询师,执行教练,为世界知名公司及政府领导者提供过咨询服务。《哈佛商业评论》、《赫芬顿邮报》专栏作家,曾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福布斯》、《经济学人》、《泰晤士报》广泛报道。BBC曾形容她“帮助人们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除了上文提到的经济学者、管理咨询顾问、高管培训师等,其实卡洛琳还做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工作,包括酒店女佣、前台接待、侍应生等等。经历了这么多以后,卡洛琳发现了一个不变的事实:工作头衔并不会决定她每天的生活质量。身处“糟糕的”工作岗位也可以收获美好生活,享有盛誉的角色也并不是总能带来满足感。
她看到很多同事和客户在与日俱增的工作强度中常常感觉到挫败和厌倦,好奇到底是精神还是情感上的原因,能让人们在工作中一直保持着活力,于是她开始着手研究“如何保持工作活力”。
二、理论基础
在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工作的12年让卡洛琳有机会见识上百家机构内部的日常运作情况。最初她是研究行为经济学的,后来接受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培训。全书中反复出现三大主题,它们横贯了以上三个学科领域,并在为书中每个章节的实证和建议提供理论基础。这三大主题是:
第一、双系统大脑:大脑活动分为两套相辅相成的系统——一套有意识且受控制,一套无意识且凭本能。
第二、发现—防守之轴:在潜意识中,我们一直在寻找需要抵御的威胁和需要发现的奖励。
第三、精神—身体环路:人类身体和精神状态之间的相互交错远比我们认识的深入。
卡洛琳花了大量的时间研读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这三个学科的学术论文与专著(目前已超过600篇/本),所以本书给出的建议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实证支撑,同时也会有实践的技巧和实际案例。
三、适用范围
书中的建议不仅能让我们保持最佳状态,还可以帮我们激发出领导、下属及合作对象的最佳状态。大部分技巧都可以在团队中运用,增加团队互动,或为重要会议提供支撑。
这些建议在工作之外也可以产生积极影响。无论是大学生、社区志愿者,还是已经退休或者在家操持家务的人,都可以运用书中的办法提升每天的效率和愉悦感。甚至,如果将这些方法运用在亲近的人身上,我们的婚姻状况也会得到改善,与子女、朋友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紧密。
接下来,我将每天带领大家深入学习一课的内容。
第一节目标课——为每天设定行动主题
潜意识如果没有进入意识,它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你还称其为命运。
——卡尔·荣格(Carl Jung)
我们的大脑在认识世界时有一个重要特点:我们有意识地只关注周遭发生的事情中的一小部分,而过滤掉其他部分。
只要几分钟的心理准备,比如看一眼、调整一下优先事项和设想,我们就能让一天的体验感转变方向,提高效率和预感。这种心理准备被作者称为“设定意图”。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在饭桌上我会被电视里的情节所吸引,全然没有听到家人的问话,以至于被母亲批评不尊重他人。因为我的注意力太过集中,导致无意识系统没有分配注意力给其他人和事情。
所以,只要我们每天主动地去定义大脑中什么是“重要”的,就能引导生活朝我们希望体验的方向前进。当我们设定积极的意图,提前一天思考最艰巨的任务后,会发现工作会变得顺利很多。
本课第一章节主要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方法——“4A法”。
目标(Aim):想想今天活动中最重要的事项、要见的人,以及要做的工作。要办成这些事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你的真实目标。
态度(Attitude):下个工作日要来了,花时间留意并且正视那些支配你思维或情绪的你所关心的事。这些你所关心的事能帮你达成真实目标吗?如果不能,你能暂时把它们放在一边吗?
关注(Attention):从你实际的优先事项出发,你想把精力集中在哪儿?想清楚你想更多看到什么,然后确保自己按计划寻找。
假设(Assume):在此之前你有哪些负面预期,你会如何挑战这些预期?你能找到什么反面证据?
第二章节告诉我们如何设定目标——清晰具体、积极正面、富有意义、切实可行,对大脑友好。
(一)清晰具体
马里兰大学心理学家爱德温·洛克(Edwin Locke)和罗特曼管理学院心理学家加里·莱瑟姆(Gary Latham)经过40载的研究发现,用心表达好一个具体目标能让人的表现显著提升,在可被量化任务上的表现一般能提升15%。
清晰目标的两个好处:第一,更进一步地让我们集中精力,防止我们工作时心烦意乱。第二,让我们坚持不懈,因为朝着目标前进能给大脑的奖励系统带来很大的满足感。
(二)积极正面
回到“科学理论基础”中提到的“发现—防守之轴”,当我们努力思考必须要避开的某件让人抗拒的事情时,这件事就会变成大脑想要抵御的一个潜在威胁。由于这种防守反应需要消耗脑力资源,我们会变得稍微迟钝,达成目标的能力也会降低。
但如果我们将目标表达成想要获取更多的美好事物,哪怕正面临挑战,我们也能更容易地进入发现模式。由于我们处于耿开明、理智的精神状态,成功概率也会因此大增。例如,不说“想办法防止客户流失”,尝试改成“想办法让客户对我们的提案无法抗拒”。
(三)富有意义
找到“关乎自身的为什么”,思考你为什么在意这个目标, 它和更大的理想和价值有什么关系?外在目标和内在目标运行的方式不同,我们做事是因为事情让自己感到有意义或满足,相比源于满足别人预期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能带来更好的表现。
(四)切实可行
我们可以化整为零,把宏大无畏的目标拆分成一些列能实现的小步骤目标。这样大脑奖励系统里的神经化学物质才会奖励我们继续前进,而不是用失望和挫败感给我们浇一盆冷水。
例如,把“学习英语”拆分成“每天背30个单词”。把“撰写活动方案”分解成“粗略大纲”、“人员安排”、“制定预算”、“风险应对”等,每完成一项都会逐渐减轻心里的负担。
(五)对大脑友好
制定对大脑友好的待办事项清单有如下要点:
1. 一想到就写下来。
将聪明才智用于完成任务而不要浪费在记住你该做什么。(具体延伸阅读《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
2. 只保持今天的任务可见。
我们要专注于今天的清单,长清单可能会让我们觉得压力太大,消耗大脑的一小部分处理能力。
3. 感受划掉事项时大满足。
在你的日程本上划去该项,享受完成任务带来的满足感,大脑会刺激你朝着完成更多任务的方向进发。
4. 制定一天能完成的任务量要切合实际。
事项获得进展能让大脑的奖励系统感觉良好,失败则不然。如果你总是完不成自己制定的目标,会变得越来越气馁。
5. 把“精神—身体保养”列入其中。
把锻炼、休息和其他身体健康方面的目标列在清单上,和其他任务并列。
第三章节向我们介绍了坚持目标的三种思维工具。这三个工具分别是心理对照、 启动效应和心理演练。
(一)心理对照,适当消极反而让人动力十足。
为了每天在制定计划时通过心理对照获益,我们可以问自己:
问题一:在达成今天目标的路上,什么最有可能成为我们的障碍?
问题二:为防止出现障碍,我们的PLAN B是什么?
例如,我今天要去健身房运动,可是下雨外面太冷了,我不想出门,这会成为我的障碍。
我的PLAN B是在家进行运动,假如没有器械,我可以进行徒手练习,只要达到同样的运动效果即可。
(二)启动效应,生活需要仪式感。
你可以使用什么线索提醒自己今天时刻按计划行事?有没有一些词汇或词语能够帮助你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意图?如何把周围环境变成有利于你意图的线索?
(三)心理演练,想象的神奇力量。
花一点时间想想一天中最重要的那部分完全如你所愿地展开。你会做些什么去克服其中遇到的困难?那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感觉会如何?你能回忆起过去的某次经历吗?如果希望今天的表现和那次一样,那就生动形象地在脑海里重温一遍那次的经历。
学习了今天的目标课,对大脑友好的待办事项清单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我会好好践行以上方法,下一次复盘看看大脑会不会比较轻松一些。
通常我会在每天早晨做复盘,列出今天最重要的三件事,然后写下昨天的小成就、小确幸,表达感恩,遇到的问题及反思,最有价值的收获,学到的金句以及今天我为自己的年度目标做了哪些事情。
有了这一层思考,让我对当日的工作、学习有了更加充足的信心和动力。相信只要坚持正确的方法,我们一定可以不断超越过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