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创业成功,必须要有跨界思维
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国家政策、社会资源的支持下,创业似乎变得不那么难了。尤其是在资本市场火热的2015年,据说在中关村,拿着一份商业计划书的创业者有可能十分钟就能融到资金。任何事物都一样,火热的市场能够让人失去理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平淡到狂热再到理性,现在的创业氛围逐渐趋于理性。据相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创业成功的几率只有99%,成功率之所以那么低,阿呆从两个层面分析:
第一,供给过量。一种商业模式出来,争相模仿的太多,还有钱多人傻、卖弄情怀等创业,这就导致市场端严重供给过量。这里其中大部分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只靠短暂的烧钱难以为继。比如之前大量的团购网站、如今的共享单车。
第二,需求一定。市场容量就那么大,消费者能够进行感知的品牌数量一般不会超过三个,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杰克韦尔奇执掌通用电气时,毅然将不在行业前两名的业务砍掉。很多行业都是这样的,拼到最后,只剩1-3家,有可能还会合并。比如大众点评和美团、滴滴和快的,共享单车最后很可能就剩下OFO和摩拜。
那么,市场竞争那么大,创业企业怎么能提高成功率呢?
那就必须要有跨界思维!
为什么创业要具备跨界思维?给出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现如今市场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显而易见的市场机会基本不存在了;
第二,不管在任何市场总会遇到发展瓶颈,跨界可以扩大发展市场;
第三,当市场机会出现时,运用单一手段很难解决实际问题。
那么跨界如何做呢?
阿呆将跨界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在某一个行业内发展遇到瓶颈或者利用本行业积累的资源、技术等优势,可以去别的行业发展或者创造一个消费领域。简单点说就是“吃着碗里的,还想着锅里的”。这种跨界更适合于发展比较成熟的企业,有实力去拓展更大的市场。
比如:万达,做商业地产的,后来又发展电影业、院线平台;格力电器,之前专注于空调,现在也开始做冰箱和电饭煲了;更大像是阿里巴巴,从电商开始,现在触角已经伸到了娱乐、无人超市、智慧交通等等方面。这些都是在自己领域内积累到一定优(资)势(金),有能力拓展其他领域,这同时也是马太效应的一个凸显。
第二,跨界性的整合资源解决市场某类问题。在面对某一市场机会或者解决某一问题,不局限于一种手段,创造性的整合各类资源。这类跨界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专注于市场机会,不受传统思维的束缚,任何资源只要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都可以为我所用。这类比较适合于初创或者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专注于某一市场,提升竞争力。
比如:现在火热的共享单车,小小的共享单车聚集了自行车制造业、(移动)互联网、智能锁、物联网、GPS、移动支付、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等等资源、技术,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消费者方便用车。
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乃是大势所趋。跨界不是目的,更不是一种噱头,实质体现的是整合资源的能力。跨界生存不论对企业还是个人而言,都是在市场竞争中需要不断加强的能力,而在其背后,是不断学习、推陈出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