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成书于清朝咸丰年间,它与明代洪应明撰的《菜根谭》、陈继儒撰的《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假想你在一个冬夜,拥着温暖的火炉,与至交亲友畅谈人生情境,酣畅淋漓之间,留下了许多智慧的话语。
这样温和自然的读感,让《围炉夜话》成为了近两百年来许多读书人枕边案头的必备之书。
当你对命运有所困惑,或者想快速获取一些为人处世的经验智慧,都可以在碎片化时间里,随时翻开这本书寻求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王永彬,历经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时期,受儒学思想影响颇深,一生都在致力于教授学生和著书立说。
他看惯了人世间的沧海桑田,不喜欢与人争名夺利,却尤其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
他对修身养性、勤俭持家、交友处世、尊老爱幼等方面都进行了关注和阐释,还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认为家庭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他还常常心忧天下,希望统治者能够善用人才,挽回世道人心。
其娓娓之言,体现了他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也体现了他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
书中一共有221则语录,从修身养性、为人处事、持身立业、读书立志、安贫乐道、济世助人、持家教子、忠孝节义、为官执政等方面,讲述人生哲理。
接下来,我们让我们一起从家庭教育、个人修为和处世哲学三部分,来解读这本《围炉夜话》吧。
01家庭教育
王永彬十分重视对小辈的教育,在《围炉夜话》中也有大量的教导之言。
例如这句“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
意思是,教育子孙,一定要从他们幼年时就开始抓起。小时候培养好了,孩子长大后自然就有正直宽大、光明磊落的品性和气度。
而作为父母辈,我们更要注重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就像曾子所说,每日三省吾身,时常复盘自己的行为,不要忽视任何一件小事或小的想法,因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再看这句“积善祛殃,积财遗祸,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作为长辈,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才是对他们的长远之计呢?
为子孙多多积善行德,这些善意最终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报给子孙。
如果只知道给他们留下大量的钱财,很可能会演变成灾祸的导火索。
而父母不修品德,倒行逆施,这些恶果早晚都会让孩子替你承受。
正如《战国策》中所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要想真正为子孙后代好,就应该以忠厚传家,诗书继世,以礼教于子孙,使其向善。
财富无论多么丰厚,终有尽时。如果因为沉迷财富而丧失了斗志,那么渐渐地也会人财两空。
所以遗留给子孙丰厚的家产,还不如遗留给子孙创造财富的能力。
王永彬还提出了两种错误家风。
第一种叫“纵容子孙偷安”。家里有点闲钱,后代就不去工作了,最终一定会沉迷酒色,衰败门庭。
第二种,叫“专教子孙谋利”,为人处世,一切以能让自己获利为首,其他的全不重要。
这样的家风教养下,后代必然因为争家产而骨肉相残。
做人不要太精明,做事不要没余地。对待亲眷朋友,多多提携一把,碰到弱小失势的人,不要上去踩一脚。
因为“薄族者,必无好儿孙;薄师者,必无佳子弟。君所见亦多矣。恃力者,忽逢真敌手;恃势者,忽逢大对头。人所料不及也。”
对待族人、师长都寡恩的人,言传身教之下,必定没有孝顺的好儿孙。
仗着自己有点力气、有点权利就作威作福的人,早晚会遇上比他还厉害的人,把他踩在脚下。
王永彬教我们对待这个世界,多一点善心,少一些贪婪。
家中的老老少少都依靠自己生活,自己是否曾经去用心体会他们心中的情感和需要呢?
读书人在衣食上完全凭借别人的生产来维持,是否也曾让别人从他那里得到过一些益处呢?
在社会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的人,当他们学有所成时,也应该懂得人间冷暖,去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来报答人间的真情。
而且,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提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观点:子孙成人之后闯出的祸事,其实父母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他举了这样两个例子:
以汉高祖刘邦的英明,肯定知道自己死后,吕后必然会杀了戚夫人,而自己其实没办法阻止。
因为当初太过宠爱戚夫人和其子赵王如意,祸事从那时就已经埋下了。
无论帮助哪一个女人,另一个都一定要将对方除之而后快。
陶朱公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仇后,选择远离朝堂,而后经商发了财,成为一方巨富。
范蠡的次子在楚国杀了人,范蠡想用赎金救他。
虽然他深知如果派其长子带赎金去楚国,多半会因为长子舍不得钱财而救不了次子的性命,因为他的长子在年轻时就已深知创业的艰难,所以特别爱惜钱财。
但范蠡还是决定派长子去楚国,最终次子因无人救助被杀。
以他的足智多谋,早能想到这点,但他还是这样选择了。为什么?因为次子本身犯的错就难以让人原谅。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无法预料的,但同时也总有很多事情是我们可以防患于未然的。
为了不在将来遗憾,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从当下开始。
家族想要真正兴旺,《礼记》中的这句话一定要记得:
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合,家之肥也。
02个人修为
王永彬劝导世人,无论有钱没钱,有天赋没天赋,都不要放弃读书。
有些人会说,哎呀我家里太穷了,我不是读书的那块料子呀。这些都是你先天的条件,不代表你这一生都是如此。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立身不嫌家世贫贱。”
社会上不乏有很多天资聪颖的高智商小孩,但最后变得不学无术一事无成,也有很多天生愚笨的孩子,默默钻研、刻苦读书,最后也可以出人头地。
而原生家庭贫穷的人,只要能够为人忠诚敦厚,做事老成,言行举止没有一丝马虎随便,严肃认真,便足以成为乡里邻居们所敬仰的人。
“图功未晚,亡羊尚可补牢;浮慕无成,羡鱼何如结网。”
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时候开始努力都不算晚。亡羊补牢也是来得及的。
只要肯去做,愿意付出精力和时间,哪怕起步晚,仍然可以有所作为。
姜子牙八十岁了方才下山伐纣,而有些人不到三十岁就觉得自己老了,没机会了。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其实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风景,年老并不代表你被这个社会抛弃。
积极参加广场舞、和朋友一起唱歌、旅行、甚至可以到老年大学深造,这个时代的老年人,相比从前有更多自我实现的途径,这是相当值得珍惜的。
羡鱼何如结网,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董仲舒传》:“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看着水里的鱼,原地羡慕是没有用的,不如尽快回家结网,等网织好了,鱼才有可能落进你手中。
我们有喜欢的人、喜欢的事,一定要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原地等待往往不会有结果,而只有迈出行动的一步,才会真正的接近我们想要的事物。
王永彬虽然一生没有通过科举到达权利中心,成为世俗眼光中的“成功人士”,但是他仍然热爱这个“平凡”的自己,生而为人,他很幸福。
这种自尊自爱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他在书中这样告诫我们:
“天有风雨,人以宫室蔽之;地有山川,人以舟车通之;是人能补天地之阙也,而可无为乎?人有性理,天以五常赋之;人有形质,地以六谷养之。是天地且厚人之生也,而可自薄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天气变幻无常,有风有雨,人们就修建房屋来遮蔽。
大地不算平整,有山有河,人们就建造车和船来通行。
人类生而渺小,却拥有着弥补天地造物缺失的能力。人岂能无所作为,而让一切没有改善呢?
人的心中有理性,天以仁、义、礼、智、信作为他的秉赋;人的外在有形体,地便以黍、稷、菽、麦、稻、粱六谷来养活他。
天地对待人的生命尚且优厚,人岂能自己看轻自己呢?
《围炉夜话》里还提到了更多人生的大智慧,比如这句:
“为人循矩度,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
什么意思呢?如果一个人为人太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而没有他自己的思想,就变成了登场的傀儡。
如果一个人做事太过遵守章程,不知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不懂变通,这就相当于依样画葫芦。
这两种人,都是做不成大事的。
如《楚辞》中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也是同样的道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过去是一成不变的,未来却是无限可能的。
成大事者,要身体力行,别想着偷懒耍滑,让别人帮你做,时间长了你就什么也不会了,经验都是别人的。
同时也要注意,也不能一言堂,什么事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集思广益,听听大家的意见、综合大家的智慧,在此过程中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完善自我,这样方能自立自强。
真正用功的人,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道理正如王永彬所言:
“用功于内者,必于外无所求;饰美于外者,必其中无所有。”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过于追求外在的人,必然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修饰和打扮,必然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不能专心。
这样的人容易禁受不起外界的诱惑,心性游浮不定,做事也难以持久。
不如多去注意内在的修养,勤修苦练,才能增长自己的才华,使自己出类拔萃。
03处世哲学
在《围炉夜话》中,王永彬也留下了非常多的处世哲学以供后人研习。
这些句子在通俗易懂中,有非常高的借鉴意义与实用价值。
例如这一句“对己要严,对人要宽。”
你可以好好思考,自己平时有做到吗?还是对自己放纵,对别人处处苛刻呢?
当你遇到有人闹事、或者被人挑唆的时候,不妨在心中默念这八个字:“遇事勿躁,淡然处之。”
王永彬给出的解读也很有趣。
泼妇大哭大闹、恶语怒骂的把戏无非就是那么几样,只要安静下来,任由她胡搅蛮缠,不去理会,久了自然而然就会停止吵闹。
奸恶的人造谣生事,搬弄是非,那种情况和形势看似很窘迫,其实只要淡然处之,不要放在心上,久而久之流言便会自动消失。
心态平和之后,我们讲话的言语也就如春风拂面,不再那么刻薄。
脾气暴躁的人,多半寿命很短;说话太过尖酸刻薄,必定是福分浅薄的人。
拿别人的过失和自己置气,心胸狭隘,不是伤人便是自伤,这样的人注定不能长寿。
牙尖齿利的人往往缺乏真正的涵养和胸襟,总是自以为是,常常见罪于他人,不容人者必然也会为他人所不容,不尊重他人的人必然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最终只会郁郁而终。
其实,保持沉默的人,不一定是懦弱。自以为聪明的人,到头来才是糊涂的人。
古之成大事者,无不是有着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容常人所不能容、处常人所不能处的气度。
天底下很多的大祸事,都是起于由于一时的无法忍耐,所以凡事不可不谨慎。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应该有基本的忍耐力,在关键时刻使自己的头脑冷静清醒,三思而后行,这样做出的决定才不至于让自己以后后悔。
冷静自持的另一个极端是花言巧语。
“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一个人的名声值得流传,在于他有良好的德行,而不在于他有高贵的地位;世人所相信的,在于他的行动,而不在于他的能言巧语。
德行是最高的威信。即便是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势,没有好的德行,仍然不可能树立很高的威望。
行动是最好的语言。
一个人要想让别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关键在于能够用事实证明自己处事有方、才华卓越,而不是光靠嘴上说说而已。
世界上没有哪一件事是因为说大话而成功的,只有奋力拼搏,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最终获得成功。
王永彬几次强调,在人际关系中,让利给人的重要性。为此他用桃子来举例说明:
“桃实之肉暴于外,不自吝惜,人得取而食之;食之而种其核,犹饶生气焉,此可见积善者有余庆也。
栗实之肉秘于内,深自防护,人乃剖而食之;食之而弃其壳,绝无生理矣,此可知多藏者必厚亡也。”
这段精彩的论断,意思是说,桃子的果肉暴露在外面,毫不吝啬让人食用;因此人们在取食之后,会将果核种入土中,使其生根发芽,生生不息,这就是积善有余庆。
而栗子的果肉深藏在壳内,深藏不露,防止别人吃,所以人们必须用刀剖开才能吃它;吃完了再将壳丢弃,因此栗子无法生根发芽,由此可知,凡是吝于付出的人往往是自取灭亡。
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欲利己,便是害己;肯下人,终能上人。”
时间是无情的,春华秋实,不因人类的挽留而停驻。
潮涨潮跌,万事万物都遵循着世界的发展规律,人类也不能控制所有变量。
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通过不断的学习,看事情已经形成的样子,去推知它未来发展的情况。
一个人只要努力尽到自己的本分,其余的都可以顺其自然发展。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很多东西我们都很想追求,但有时候不是想要就可以得到的,与其强力求之,不如顺其自然。
很多事情,只要能够尽到我们自己的那一份力量就够了。
这就是王永彬所说的:“事但观其已然,便可知其未然;人必尽其当然,乃可听其自然。”
一个人立身处世一定要善于审时度势,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生的福祸难料,虽然每一个人都想趋吉避凶,但是总不能事事如愿。
一旦遇到应该担当的事情,即使做了会对自己不利仍然应该去坦然面对。
不仅如此,面对需要放手的事情,也要能够果断放手,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便是如此。
“不能缩头者,且休缩头;可以放手者,便须放手。”
正如徐志摩所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一旦执着于过去,就永远过不去了。
《围炉夜话》的最后一则,王永彬用这样一段话进行全书的收尾。
“在世无过百年,总要作好人、存好心,留个后代榜样;谋生各有恒业,那得管闲事、说闲话,荒我正经功夫。”
要知道,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人生说来其实不过百年,若是想要一生无憾,最重要的还是不要把生命抛掷在一些没有意义的闲事上。
人若要活得有意义,就要把分分秒秒都花在最有价值的事物上。
这样,当回首往事的时候,就不会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因为我们曾经全力以赴地努力过。
《围炉夜话》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全部介绍完了。
王永彬用221则名言警句,虚拟了一个冬日与好友围拥炉边、畅谈文艺的情境。成就了一本畅销于清朝,绵延至当下的通俗格言集。
作者将“安身立业”作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多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道理。
《围炉夜话》中所蕴含的思想,汲取了历代格言的精髓与语言的精华,可以说是集中华民族处世哲学之大成。
读罢此书,希望你也能从这些话语中汲取到生活的力量、处世的智慧,使得家宅兴旺、幸福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