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用了这么一个仅次于“xxxx才是正经事”的伪文艺范儿装逼模仿秀的标题,你们就当我是在向伟大的马拉松运动员村上春树先生致敬吧。
这是一个我构思了很久却憋了很多年都没有触及的题目,总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动笔。就好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刚刚有了一点点尿意,你可能不会马上停车解决,而是继续开下去,等待膀胱渐渐充盈的感觉,等待那种迫不及待的压力,等待下一个服务区的出现,给自己找一个彻底释放的最好时机。这种等待其实是无聊而可笑的,你找到的时机看起来毫无意义。就像我现在这样,开始在键盘上敲下第一个字的理由仅仅是————我就是想写点东西了。
自行车可能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正在使用的最多数量的交通工具,而我要谈的这种,跟大妈用来买菜的坐骑是有一点不一样的。它不是90后们不戴头盔骑着花花绿绿的死飞在马路车流中傻缺暴走,也不是极限爱好者全副武装拿碗口粗的油压避震玩儿夺命降山,更不是退休大叔们弄台捷安特蝴蝶把后座上驮俩行李包插个小棋子在城市间的布朗运动(在此没有冒犯退休大叔的意思)。我要谈的是这样一项严肃的运动,从个人认为的某种意义上讲,也可算是世界上最独特的一项运动——公路自行车竞技(在此请先释放一下瞬间产生的各种质疑、嘲讽和不解,接着往下看)。
理由如下:
1) 这是为数不多的必须借助机械设备而又完全依靠人作为动力的体育运动;
2) 这是为数不多的无聊到惨绝人寰又让人痛苦到近乎意志丧失的体育运动;
3) 这是为数不多的缺乏全面保护,有时极度危险甚至致人死亡的体育运动;
4) 所有为此运动举办的赛事中,有一项是所有体育项目中现场观众最多的;
5) 最重要的是,参见这项运动的选手间存在着最独特最有趣最微妙的关系。
(请再次释放各种质疑、嘲讽和不解,并耐心看下去)
虽然公路自行车运动在很多国家已经相当普及,在我大天朝却依然处于漫长的萌芽阶段,由于缺乏合适的土壤(如充斥机动车的公路、并不完善的各级赛事以及空气污染等方面的原因),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天朝GDP增速回落到7%以下之前),萌芽期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所幸还是有一批人在参与并推广这项运动,我曾经勉强可算作其中之一份子,这给了我动力和必要的知识来写下所有这些话。
从外观来看,弯把、高座、细架、窄轮使公路自行车辨识率很高,或许也正是这些特点给这项运动的推广带来了一定难度。以前我经常碰到如下场景:
1) 骑久了会蛋疼的吧?甚至……睾丸癌?(这么问的通常是爷们儿)
2) 小腿会变粗吧?胳膊会晒黑吧?(这么问的通常是妹子)
3) 这车几百块钱买的?(听到答案后)擦!钱多烧的吧!(这通常是40岁以上的大叔)
4) 哥们儿真酷啊!(我走远后)儿子啊,要好好学习,长大才不会像这个怪叔叔一样蹬两个轮子的,咱要开四个轮子的!(这通常是邻居家小孩他爹)
5) 多大的人了还像小孩子整天玩,有时间想想咋赚钱多好!(这通常是我媳妇儿 -_-!!!)
让我们暂且原谅这些愚蠢的地球人吧,愿公路车之神保佑他们永远都见不到石油枯竭那一天。下面请随我走进激情四射、趣味多多的自行车课堂。
公路自行车通常只适合在公路上骑行(这不废话么!),很多时候受地形和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所限,无法像山地车手那样深入某些美景一探究竟,相反还要忍受汽车尾气、喇叭声并时刻注意躲避路面的坑洼及各种神出鬼没各种英勇无畏的天朝行人。如果有幸找到了一条车少人稀路况尚可的郊外小道,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启动训练程序了,去迎接史上最惨无人道的考验吧。
作为一个业余选手,当然大可不必像阿姆斯壮那样在每个赛前准备期都跑到阿尔卑斯山拼上几万公里,可即使是每个礼拜一两次的百公里强度练习,也会让初哥菜鸟们崩溃。你得祈求一个不下雨的好天气,即使烈日炎炎也无所谓;要学会像个大虾米一样弓着腰,将屁股像长了螺丝一样牢牢钉在坐垫上,紧盯路面的同时要留意码表上踏频和心率的变化;强大的逆风像一堵无形的墙消耗着你宝贵的能量,灌入口鼻的风刺激着粘膜,令你无法正常呼吸;汗从头盔与头皮的结合处渗出并沿额头滑下,流过风镜下沿并在入嘴之前快速蒸发,变成一层粘粘的盐膜糊在脸上;你痛恨每一个上坡,却不得不权衡当时的坡度是否需要变档,以免浪费体力,你觉得大腿开始麻木,却仍拼命想把时速维持在40km以上;当码表上的距离显示你离设定的终点只有几公里时,最痛苦的时刻来了,你怀疑自己坚持不下去了,你觉得这几公里如此漫长,好像连逆风都突然变大了;你突然来了激情想玩个冲刺,于是瞬间激发出残存于肌肉中最后的能量,将档位猛调到最高,踏频踩到了120转以上,如打了鸡血一般狂吼着向前冲过去,如果这时有路人看见这一幕,很可能吓得落荒而逃。终于,你越过终点,高举双手享受想象中的万人欢呼,仅仅几秒钟后,就立刻停到路边瘫倒在地,喘得像条沙漠里的汪星人。
假如在经历了足够的这种训练之后你还没有放弃,或者改行为休闲骑行派,你便开始有资格享受这项运动带来的回报了。这不仅仅是身体机能方面的改变,你会发现自己开始喜欢上这种接近自虐的感觉——极度疲惫之后的极度放松,你的身体在遭受高强度摧残之后自我恢复的过程,你觉得神清气爽四肢轻盈,大脑空无一物却无比通透,这种感觉会令人上瘾。同时,还会有更大的奖赏在迎接你——孤独。
我相信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就像每个人都畏惧死亡。宗教的最大魅力在于部分消解了人们对永远归于寂灭的死亡的恐惧,我相信死亡是不可逆转的,而孤独却是可以超脱的。当下的时代,我们很难找到无人之所,无事之暇,无欲之心,习惯了喧嚣,习惯了充实,习惯了追求,唯独不再习惯孤独。跨上铁马,骑上长路,听风呼啸,天地独行,无论何时何地,你体味到的不是孤独,而是无比的自由,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你去任何地方,你的烦恼一扫而光,灵感恣意生长,这种感觉,便是拥抱孤独。当一个人可以做到拥抱孤独,他便可以自信的说,我将永不孤独。不过仅仅是训练当然不够,既然这是一项竞技运动,自然少不了有比赛。参加比赛的体验,跟平时训练又有所不同。单人训练追求的目的无非是更快、更强、更瘦(这个没办法,胖子们可能更适合玩山地车),团队训练则多加了跟车队形和战术配合,本质上同其他运动的训练没什么两样。真正令这项运动区别于几乎所有其他运动的地方,便体现在比赛之中(至此各种质疑、嘲讽、不解达到顶峰了吧)。
我们所知道的竞技体育项目,比赛中都是以压倒对手为目的,对阵的双方是纯粹的竞争关系,而公路自行车比赛却有很大不同,其进程通常是这样的(以团队赛为例):比赛开始不久,鸡血满满的初哥和渴望出镜的吊丝们冲在最前面形成第一集团,经验丰富的老鸟则保护着有实力夺冠大的大神们淡定地跟在后面;比赛过半,初哥鸡血消散、吊丝走秀成功,慢慢退回第一集团,大神们则跟着为他们挡风的马仔半推半就地到了前面形成新的第一集团,剩下的老鸟们仍是稳如泰山般跟在后面,可怜那些初哥吊丝们早早消耗了体能,跟不上老鸟的人便沦为打酱油的角色,落在后面组成第三集团;比赛后期,大神们开始发力,突然杀出组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集团,已经油尽灯枯的马仔们荣归第二集团,酱油哥们则在最后面安心打着酱油;最后,大神们在临近终点前不到一公里的时候小宇宙爆发,各自为战,决出那个优势可能只有半个车轮的冠军。
回过头来看,除了大神们的冲刺阶段,有一种存在于车手之间最复杂也最具戏剧性的亲密关系贯穿了比赛始终,那就是公路赛独有的竞争-合作关系,如果建一个模型,可作如下演示:车手ABCD……自发组一个集团,互为竞争关系。由于高速骑行导致强大的空气阻力(风阻),如果有人在前面给你挡风的话会节省体能,提高效率(玩过公路车的人应该都知道提高的效率有多大)。在一种微妙的默契中,A首先冲在前面领骑(挡风),BCD……尾随,呈一字纵队或锥形排开,A的体力消耗的一定程度,让出位置退到队尾,B顶上,CD……A等尾随,依次类推,理想状态下,每个人都遵守规则,领骑时间固定,次序固定,集团可以保持持续的高速输出,且速度远远高出个人单打独斗。可能有人会问,假如某人出于自私的目的保留实力,故意不上前领骑怎么办。如果真有人如此,其他人则会群起而攻之,或将其排挤出队列,或施加压力逼其遵守“规则”上前领骑。实际上,很少有人会这样做,因为只要有正常智商的人都会做如下分析:如果我偷懒耍滑躲在后面,其他人不想当笨蛋也会躲到后面,这样会导致领骑的时间原来越短,领骑者的变化频率越来越快,最终导致无人领骑,队列变成一字横线,谁也沾不了谁的光,集团整体速度变慢,必然被其他遵守“规则”的集团轻易超越。如此看来,虽然选手之间是竞争关系,可又彼此依存,在大部分比赛时间里必须像团队那样合作,直到临近终点时再自动解除合作关系,展开绝对意义上的竞争。
看到这里,有没有人想到别的?对啦!我是在说生意啊。很多时候,生意就是比赛,你和竞争对手在比,和你去年的业绩在比,可大部分时间你们是互相依存的,只是你没有意识到而已。如果真把竞争当成了赤裸裸的拼杀,同对手搞得你死我活时,你会发现本来够不成对手级别的同行正在悄悄赶上,或者你正在拽着你之前的对手慢慢降级。聪明的玩家会看清大势,跟紧并“联合”自己的对手维护自己所在市场的整体利益,并扩大这一市场的份额以及拉开与其他市场层级的差距,最后,才是高手过招,决战紫禁城之巅(在这里我想小小鄙视一下某个竞争对手,业内的朋友应该明白我指的是哪家)。
看到这里,回到我的题目上,当我在谈骑车时,我在谈些什么?至此是不是觉得本文逼格陡然提升了呢,有没有高端洋气上档次的赶脚?
Ok,我的目的达到了。
===========================================================================================
注:公路骑手的终极梦想当然是环法大赛,就如同每个球员的终极梦想都是世界杯一样。不过这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每年仅有200多个地球人有资格参加这项看起来像是为外星人举办的赛事。比赛场地几乎涵盖整个法国的国土面积,比赛距离超过3000公里,现场观赛人数超过3000万人,动辄超过200公里的单日赛段虽然痛苦,却比不上在烈日炎炎下攀爬陡峭的比利牛斯山恐怖,而下坡路段超过100KPH的速度令这项赛事偶尔死个人都算不上新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