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19日出发,踏上旅途。到29日共10天的时间,我从最初的迫切冲破牢笼,兴致冲冲出发,到想要休憩,想儿子,想回家。我的旅游热情只保持了7天,之后身体的疲惫,对儿子的思念,不工作的空虚感就彻底驱逐了我对景观的兴趣。
我想儿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在路上看到别的小朋友都忍不住要上去搭讪,像跟胡尼克对话一样,问:你叫什么名字呀?你几岁啦?吧啦吧啦,小朋友奶奶的声音真的可以略略抚慰我内心的思念。我越聊越兴奋,忽然感觉到一道冷冷的目光,我抬头看到家长警惕的神情,赶紧收回泛滥的母爱。的却,我与孩子的对话内容跟新闻上报道的抢孩子的搭讪何其相似,如果有人这样跟我的胡尼克搭讪,我会立刻摆好保护的姿势。
无论走到哪,看到别人家肉肉的小宝贝,我总是忍不住多看几眼,很努力才忍住了上去抱抱的冲动。小朋友真的好可爱呀,比有的景点吸引人多了。
旅程的后面几天,我流连在小朋友身上的目光,比景点多太多了。特别是在景点看到别人带着小孩,我心里就十万个后悔,真的,我应该把胡尼克也带来的。
当然,在他能独立照顾自己之前,带他旅行的美好想想就行了。即使再给我一个选择的机会,我仍然不会带他。因为过年一个人带他出去玩的三天,已经成了我的噩梦。带着他走到哪都得抱着,保护着,连吃饭都不安生,哪还有时间看风景。
旅程开始的几天,远离工作的感觉好惬意呀,看着别人在微信里忙碌,看着各种工作群布置的任务,听着同事的抱怨,心里不由乐开了花。能远离这一切,能自由支配时间,能游览各种风景,这感觉太棒了。我以为给我个机会,这样的生活我过一年都不会腻的。
但当我开始无止境的思念儿子之后,不工作的空虚慢慢涌上来,毕竟我还需要工资来养家,需要工作来实现自我价值。看着别人忙工作忙的团团转,空虚之外更多的是不安,一个团队,我在外面逍遥快活,把工作丢给团队的人,心里真的很过意不去。我在当初迫切的想逃离工作后一星期就又迫切的想要回去工作。
这10天以来持续走动,到苏州看园林,到乌镇看水乡,环湖骑行,爬山,整个行程都需要腿上的肌肉不断运动。都说肌肉的发展是不断拉伤愈合的过程,每愈合一次肌肉就会变得更强韧。但这个过程真的挺难受的。
我这样的运动是属于疾风暴雨势的,平常不运动,一动持续好几天,估计是全身的肌肉都被拉伤了吧。所以才会全身疼,才会疲惫到一坐下就想睡觉。身体的疲惫加重了对儿子的思念和不工作的空虚,这几种情绪在相互作用间越演越烈。后来的两天我已经对任何景观都提不起兴趣了,到杭州也是内心挣扎半天,才勉强拖着疲劳的身驱去西湖逛了几分钟。
这时候,我只想回家。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出门旅行的最佳时间是七天。只要好好规划行程,七天够我们保持热情玩遍自己想玩的,吃遍自己想吃的。
七天之后就会进入疲惫期,这时如果事事顺意还好,不顺意的任何问题都足以击垮一个人。这些问题可以是疲惫、也可以是景点不如人意或住宿条件不好…
人在疲惫期,任何看起来很小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大问题,会拉低前期积攒的旅行美妙感。行程保持在七天以内,在疲惫期到来之前回家,不仅能保持旅行的乐趣还能形成对旅行意犹未尽的感觉。感官享受了,美好感觉体验了,会更期待下一次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