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核心要义之一,是彰显暧昧不明的事物。写作如同一束光,照到不被看见的事物上。”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事,看见很多事,但我们常常习惯性的选择浮于表面,不深入、不细心,对很多事视而不见。
写作,就是要揭开罩在事物表层的这层面纱,把更深入、更细致的隐含部分,显露出来。
我们想要描述“父爱”时,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朱自清的《背景》。
为什么?这篇文章其实文笔并不绚丽,很朴实;也没有讲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讲的是大家都可能经历过的、很普通的送别场景;为什么能让大家视为经典、念念不忘呢?
因为作者通过情感共鸣的手法,揭开了送别场景表层的面纱,让压抑在每一个人心中、众人皆知却难以言表的深层“父爱”情感,直接在读者脑中喷薄而出、形成共鸣,且记忆深刻、每次回想都能再次共鸣。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喜欢剧情玄幻奇特和不断反转、层层揭露真相的文章内容。为什么?因为这些文章内容,揭开了每个人不安现状的表层面纱,暴露了每一个人求新、求真的好奇意愿,把每个人大脑中模糊不清、孤立凌乱的各种幻想念头,串联成逻辑合理、剧情丰富的精彩故事。
好的写作者,如同好的摄影师,通过不同角度取景、不同曝光手法等,把一个个人们忽略的场景,特写、放大在众人面前。
区别是,摄影师拍摄还需要有实景,写作者则只需要脑中的构思,写作者所呈现的“美景”,也是直接放大在读者的脑海中、千人千景。
书摘:
“我们通常都习惯把写作叫作“作文”。
大家都习惯了,似乎没有什么疑问。
“作文”以应试为目标,有着明显的作文套路,是一种特定的、狭义的写作模式。
“作文”这个表述,把“写作”狭窄化、扁平化了,局限性很大。
“写作”的核心要义之一,是彰显暧昧不明的事物。写作如同一束光,照到不被看见的事物上。
这里的用词需要仔细体会——“不被看见”和“看不见”意思不同。不是你“看不见”,而是“不被你看见”。
过去,知识界常常把“文化启蒙”看成救国救民的最重要方式,这里说的“启蒙”,就是“使不被看见的事物被看见”。
未经训练的思维,如同肉眼一样,能抵达的范围非常狭窄——通常来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你看到的,是被允许看到的。你读到的新闻被精心编辑过,你思考的问题被无数先哲思考过。你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你的脑袋只是别人的跑马场。
要做一个看得更多、想得更博、写得更精深的现代人,就要以广泛有效的深阅读来拓展我们的视野,以切实有效的创造性写作来磨砺我们的思维。
在“深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写作”,是我们这次写作课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智慧的人知道,我们不能局限于过去的知识中,要打破陈规,要换位思考,要翻转视角,学会宽容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来看问题。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旧有知识一直包含着对新知识的双重特性:既孕育新知识,又阻碍新知识。
“不被看见的东西被看见了”,指向的是日常生活中被隐藏起来的那个世界,可以称之为“暗世界”。
“暗世界”不是不存在,而是不被看见。但是,在一名目光敏锐的写作者眼中,“暗世界”是存在的,只有迟钝的人看不见。没看见不等于不存在,只是你没有“看”到,没有“感知”到,没有“思考”到而已。
我们可以把“暗世界”分为两种:一是“内心世界”,二是“非现实世界”。
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
每个人都有狂野的内心,但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暴露,只能出没在虚构世界里。
这是“暗世界”的一种。
第二种是“非现实世界”。
人类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有一种愿望,总是想创造出一个更美好更激动人心的虚构世界,而让自己心驰神往。写作让我们能够重温过去、现在与未来,拥有多一倍的生活。
这就是写作的魔法。
一名卓越的作家,观察力会很独特,思维会很敏锐,会以自己的文字表达呈现出这样的一个被隐蔽的现象,或表达出这样一个别人看不到的事实。这就可以称为——“使不被看见的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