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曾经流浪了半年。
那是我大学毕业那一年。毕业前,大家都在找工作,我却对找工作不怎么上心。毕业后,我带着简单的行李,去了上海。平时也投简历找工作,但一直没找到工作。就这样在上海这座大城市里,我四处流浪,内心茫然。直到后来,好友劝我去考研。
后来回想起来,那时我在寻找的,不是工作,而是失落的信念。
那时的我,算是个愤青吧。我拒绝父亲通过关系帮我找工作,我不能接受这个社会虚伪和丑恶的一面。这个世界,与我心中所想的那个美好正义和秩序井然的理想社会是完全不同的。我不知道我应该信奉什么、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我心中的善和秩序,脆弱却执拗。于是,我潜意识中拒绝融入这样的社会,我只能流浪。后来的考研,也只是一种回避甚至妥协。
在后来的读研和工作中,我依循着正常的轨迹,但心中仍然存在着挣扎。我曾经因为不喜欢某个培训机构的企业文化,而拒绝转正。
时光荏苒,世事变迁,我看到世界的虚伪和丑恶,也看到世界的善和美好。终于有一天,我意识到,这世界虽有虚伪和丑恶,但这世界更是善和美好的,我应该勇敢地坚持自己内心的善和秩序,并把这个理念传给孩子们。
这时,我心里有个小小的埋怨:为什么我现在才明白这个道理呢?为什么在我年轻的时候没有人来引导我认识到这一点呢?
再后来,我想,或许这就是人生吧。心中的信念,犹如一颗种子,在坚硬的土地里,挣扎突破,一点一点成长,终有一天,钻出地面见到阳光。
2
曾国藩,这个在近代备受推崇的大人物,也曾经“流浪”过。
曾国藩,28岁中进士,随后做了十年京官,多次提拔、升了十级,可谓是青云直上,官运亨通。
他接受的是儒学教育。儒学教育认为,只要在上者仁义,而下面的每一个人都恪守自己的本分,这个世界就会变成朗朗乾坤。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发展模式。
儒学的这套道德标准,曾国藩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同时认为他人、甚至皇帝也应遵守。
他因此无法和同僚和平共事,备受排挤。
他曾上疏历数皇帝的缺点:1、小事聪明,大事糊涂;2、徒尚文饰,即只喜欢搞表面上那一套;3、刚愎自用,出尔反尔。气得皇帝差点杀了他。
而他对于自己的这段经历则感到“积泪涨江”、十分窝囊。
后因父亲去世,曾国藩失落地回家乡丁忧守制。刚返乡的曾国藩,脾气暴躁,行为不定,这是一个信念迷失、精神“流浪”的人。
然经过两年的苦学和反省,曾国藩心性大变,达到了“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
内圣,是指用儒家的道德、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让自己在内心里成为一个圣贤。
外王,是指向外做一番事业。
重返官场的曾国藩,和人打交道的方式,变得柔和了;也懂得了为他人着想,看到他人的优点。为了成就一番事业,他甚至学会了使用潜规则去调用一切可以调用的力量。
然而,他对于自己仍然要求严格,不事奢华,一生廉洁。
如此曾国藩,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和推崇。
对于曾国藩,我以前只闻其名,知其一二。而如今看到曾国藩的这一面,给予了我更多的启发。
3
前不久看到一个文章的标题说“社会病了······”,文章大谈娱乐圈的种种丑恶现象,然后下结论说社会病了。
社会,不是伊甸园,也不是儒学观念下的那个简单的社会。人性并不只有美好,而是复杂多变的。而由人组成的社会,则更是复杂多变的,没有绝对的黑与白,存在着很多灰色地带和彩色地带。
社会不曾病,这就是真正的社会,有善良、正义和公平这些美好的品质,也并存着丑恶的一面。
读《明朝那些事儿》,其中有所成就的政治家,比如张居正,都有一个精神上的“流浪”和蜕变的过程。他们渐渐变得更加圆滑和入世,而心中不忘自己的抱负,成就了一番事业。
而素有清名却不为其他同僚所容的海瑞,虽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但不得不说,他尚未达到“内圣外王”的至高人生境界。
谈到如今社会的成功人士,比如马云、任正非,也都是圆滑和入世、善用调用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为我所用的、拥有大格局的大人物。
4
你如何看待这个社会的呢?
你曾经“流浪”过吗?
你曾经因为这个社会的虚伪和丑恶,而做过内心的挣扎和斗争吗?
终有一天,你会与这个社会和解,也会与自己和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