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香南。
今天,我继续分享这本《天才如何养成:耶鲁大学广受欢迎的成长课》第四篇。
昨天,我分享了反叛的天才,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天才如何成长起来的。
天才在准备中成长
历史上,富有创造力的城市总是位于交汇之处,不同的人(通常是新移民)在此聚集,带来全新的想法。一些新来者为现有的知识氛围播下新思想,从而催生新的思维方式。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幸运带来停泊之舟。”(《辛白林》)然而,它带来的船,没有一艘锚定得如此牢固,毫不移动。天才的又一隐秘习惯是为了推进自己目标的实现,他们都搬到了大都市或大学,那些富有创造力的城市或地方,在这里为自己的成长准备。天才不会待在家里,他们会搬到环境更有利的地方,这种移居驱动可以称为“天才的反惯性法则”。
观察天才产生的环境,天才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训练,天才从阅读、学习、榜样中所受的滋养,天才在各个发展阶段从自我认可和外界认可中得到的激励,所有这些可能才是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的原因,还有一点,天才在机遇到来时已经做好了准备。
1904年,天才作家马克·吐温发表了小说《圣女贞德》,暗示了这位伟大的女英雄及其伟大的变革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当我们着手解释为何会有拿破仑、莎士比亚、拉斐尔、瓦格纳、爱迪生或其他某个非凡人物时,我们就会明白:天赋是无法解释这一切的,甚至不是其主要的原因。在马克·吐温看来,所有这些外在的天才“细节”都取决于一个条件:机遇。
对天才来说,生而富有和生而幸运完全不同,天才几乎不会诞生于极其富裕的家庭。同样,天才往往也不会来自贵族或统治阶级,天才们完全醉心于改变世界,而贵族们却常常沉溺于现状。为什么要改变世界?事实上,天才不会产生于极端的社会经济背景——过度贫困,就几乎没有机会;过度富裕,就不会有动力。对天才来说,生而幸运一般是指出身于中产阶级。
很多的宿命论者,认同这样的观念:我们的命运掌握在幸运女神的手中。然而,尽管运气可能会起作用,但天才会习惯性地做出有意识的、导致更好结果的决定。也就是说,天才在机遇到来时已经做好了准备。
我们看到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例子,据说这是医学史上最著名的“意外天才”的例子。当看到培养皿里的奇怪现象,弗莱明喃喃自语道:“这太有趣了。”他想知道是什么起了作用,杀死了细菌,很快就确定是那些误闯入的青霉菌。接着,他开始研究这种霉菌的治疗作用,从而由这个幸运的机会中诞生了特效药青霉素。
科学家没有“顿悟”闪现的时刻。相反,他们经历的是“天啊,这太奇怪了”的时刻。弗莱明在近30年的专业生涯中一直在为自己的这个幸运发现而训练。他培养了观察能力和科学知识,因而能够理解和利用前人的东西。
弗莱明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努力维护自己作为伟大事业背后“伟人”的形象,而一个团队有意的努力实现了弗莱明最初的希望。因此,路易斯·巴斯德天真的格言“做好准备”还应加上另外两个与伟大相关的格言:“向前迈进”“不要丢掉你的发现”。
天才在破坏中成长
即使有道德感的天才,也会有意或无意地破坏事物。 破坏,毁灭,然后才能创新。 破坏是变革不可避免的过程,破坏不能使人成为天才,但所有创新天才都有破坏的习惯。1934年,爱因斯坦曾说:“那些对人类进步和生活提升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理应最受爱戴。”然而,天才们总是让我们失望,至少在个人层面上是这样。
我们忘了天才的标准是基于其成就,而不是基于其品格。我们不明白,成就和道德是可以区分开来的。根据品格判断,天才似乎并不比普通人强。事实上,他们往往会更糟,痴迷于改变世界的个人追求。然而,时间是站在他们一边的,时间的流逝会掩盖他们造成的破坏,照亮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马克·扎克伯格不止一次地说过:“‘脸书’的宗旨是联系和分享——联系你的朋友、家人和社区,并与他们分享信息。”然而,我们在“脸书”上联系和分享信息,扎克伯格却在出售个人信息牟利,并通过许多账户破坏各种观点的表达。有些天才是有道德的,但会有意或无意地(根据意外效应法则)破坏事物,有些天才是不道德地破坏事物。
有些天才破坏制度,是变革过程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有些天才摧毁人们,是作为产生精神能量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痴迷。破坏不能使人成为天才,但所有创新天才都有破坏习惯。 1942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创造性破坏”概念:不破坏原有的技术或产业,任何新技术或新产业都无法立足。
天才破坏的行为,一方面来自于对事物的痴迷,但痴迷也具有积极的一面:生产力。莎士比亚创作了37部戏剧(平均每部时长3个小时)和154首十四行诗。有些批评家将莎士比亚的戏剧归于团队或作家委员会创作,认为谁也无法独自创作出那么多的作品。但与之比较达·芬奇创作了10万幅画和1.3万页笔记,巴赫以每周一首的速度创作了300首清唱套曲,莫扎特在30年里创作了800部作品(包括几部时长为3个小时的歌剧),爱迪生拥有1093项专利,毕加索创作了2万件艺术作品,弗洛伊德写了150本书/文章和2万封信件。爱因斯坦除了1905年发表的那5篇论文,还发表了另外248篇论文。富有生产力的痴迷是天才的习惯,而不是否认天才的理由。
莎士比亚在戏剧《恺撒大帝》(1599)中写道:“人所行之恶,死后仍会流传;所行之善,则随尸骨被埋葬。”莎士比亚的这句话具有如此雄辩的力量,以至于我们没有看到:就天才而言,这位诗人可能说错了。我们会记住善行,但会忘记破坏。人类的这种集体健忘症,也许是一种进化优势,有利于进步。
我们宽容那些浑蛋变革者及其造成的个人伤害和制度破坏,因为事实证明,这样做会给我们带来长远的利益。正如小说家亚瑟·库斯勒1964年所说:“天才的首要标志不是完美,而是独创性,是开拓新的疆域。”如果天才的创新能带来足够大的益处,我们往往会原谅和忘记。
今天,我分享了天才如何成长起来的,明天我们继续分享张弛有度的天才,大家在育儿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心得,写评论告诉我吧。感谢你的阅读,我们明天见!
相关文章:
耶鲁大学成长课:天才意味着改变|220406096
天才需要什么?想象力、好奇心、创造力、激情?|220407097
天才的隐秘习惯:像狐狸一样“游荡”,时刻设想相反情况|22040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