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摇滚不死,您看这‘不’字只洗了一半,您不也放不下么”?
“你们年轻人做什么事儿都讲究个情怀,不字洗一半洗不了了,是因为洗纹身真的太疼了,我受不了”。
这是大鹏第二部电影作品《缝纫机乐队》里地产大亨与摇滚经纪人程宫的一段对话。同样的台词好似在哪里听过。
做喜剧之前我在一个电影公司的文艺部做特稿,每天挖小人物身上的故事,写出来的词藻不算华丽,但始终很有温度。偶尔写写歌词,日子苦了点,不过也还算凑合。
后来我来写喜剧剧本,我的主编剧对我说过一句话:“你不要老在朋友圈里写一些别人看不懂的歌词与诗,那玩意儿也就看着挺忧郁挺美,实际填不饱肚子”。
接着他甩给我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现在写的东西能卖出一个好价钱吗”?说实在的,我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只知道我得一直写,并且的确也得靠这门仅有的不算突出的手艺谋生。
至于为什么学不会退让呢。大抵就跟洗纹身一样吧,洗到一半发现太疼了,承受不了。放弃梦想的过程也太疼了,伴随着瘙痒难耐,怎么着都放不下。那感慨像极了北岛在《波兰来客》里的描述:“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可是,每个人为了追求梦想狼狈不堪的画面,是我们不论看多少次,都会为之热泪盈眶的啊。
2
作为第二部作品,大鹏的进步可见一斑。走心的细节处理、较为饱满的人物、摇滚音乐与喜剧元素的结合。大鹏像极了野心家,梦想、青春、爱情、亲情、友情、情怀、摇滚……什么都想填充进这个电影里,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缝纫机乐队》。
故事稀松平常,延续了《煎饼侠》“小人物逐梦”的主题,讲述了一帮摇滚爱好者重组乐队帮小镇集安重拾音乐梦想的故事。因为痴迷于一个早已解散各自去生活里苟且的“破吉他”摇滚乐队,也因为想守护家乡集安市内摇滚公园里的一把大吉他,小镇青年胡亮高薪请来音乐经纪人程宫筹办演唱会。
他们召集到了来集安市寻找姑娘丽丽(彤彤)的鼓手炸药、失恋想要解闷的贝斯手丁建国、为了找二老伴答应女儿放弃弹琴当郎中的吉他手杨双树和一位正在上中学的键盘手希希。
演出筹备之际,房地产大亨为尽快拆除公园,表示愿出高价迫使程宫取消演出。面对高额诱惑和音乐梦想,程宫最后选择了大量的金钱。不过他很快就后悔了,打车从北京回到集安,陪同胡亮一同实现了这个属于大家的音乐梦想。
这个有笑有泪的故事并不复杂,讲的不过是从一个梦想的破碎,到一个梦想的开启,再到一个梦想的破碎,然后再到一个梦想的无限延续。梦想还是那个梦想,一直正在改变的,不过是我们自己。
开头小胡亮无比骄傲地说“总有那么一天呐,我要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乐队,为我的家乡引吭高歌”。结尾小希希站在学生堆中朗诵《我的家乡》,许下的是同样的豪言壮志。
3.
电影里的每个角色做的每件事似乎都有摇滚乐手的影子:
1.视吉他如命
2.有一颗当主唱的心。
3.想写一首再牛逼不过的成名曲。
4.在不成名之前只能去敬老院、中学、广场等各地进行廉价演出宣传自己和乐队。
5.为了追一个姑娘开始搞音乐,搞音乐搞着搞着把姑娘搞丢了。
6.一直在落魄,从未想过要放弃,视金钱如粪土,他们说这是“摇滚精神”。
影片还原了部分摇滚乐手和乐迷的真实处境,,人物很接地气,还请来很多摇滚乐手本色出演。(黄贯中、高虎、谢天笑、姚澜等人)。一个因为车祸无法再弹琴的潦倒音乐经纪人带着一帮看似不靠谱的音乐人四处去演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心怀摇滚梦的歌手为了支付高昂的经纪费用,每天夜里悄悄去开大车;一个情场失意、与父亲闹到剑拔弩张的女愤青在得知程宫出卖了乐队和自己时大声怒骂自己又遇到了渣男;一个暗恋对象不知所踪的不靠谱台湾青年傻呵呵地背对着舞台打鼓还说一定会寻找到自己的心爱之人,经提醒,将暗恋对象的名字写在红布上挂在手鼓旁;
一个曾经摇滚的老妇科大夫当年脑血栓栓台上了,为了不让女儿担心,也为了能继续演出上场时都带着‘美少女战士’的面具;一个迫于妈妈施压只能偷偷喜欢音乐的小女孩,爸爸为了她的梦想和妈妈博弈,放弃了自己的私房钱……
这里面不乏反叛者,每个人都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却又一次次回归本心。可以说,每个人都很ROCK。
跆拳道手妈妈希望自己的女儿希希好好学数学,研究原子弹,觉得搞音乐是离经叛道没出息,这在很多孩子的家长身上有迹可循。她曾经踩碎过自己女儿的琴。最后送了希希一套演出服,为了女儿能顺利演出在大街上打架,真是热血沸腾的一幕。
春花养殖场遭遇强拆,杨总从澳门赌场帮场主的亲弟弟还了赌债,外带附赠300万现金,面对诱惑和生活,场主打开门迎接装满钞票的大卡车,仿佛在破罐子破摔:“来呀,来践踏我呀”。
杨医生嘴上一边说着“这摇滚呐,我戒了”,一边把会诊市内装满琳琅满目乐器;程宫说再也不唱歌了,看到琴还是不自觉哼起了《虫儿飞》,面对金钱他迅速妥协,却又在被梦想唤醒时花5000块打车回北京;胡亮一边说着摇滚死了一边把属于大吉他的一块石头搬回家供起来,定期给它“上香”。
还有那个纸醉金迷的丁总,手臂上纹着一句“摇滚不死”,最后甘心沦为女儿建国的“迷弟”。
大吉他被拆了,胡亮哭得像个孩子,明明已经是一个只该看利弊的成年人了,却还能说出:“你们这帮坏人,它又没得罪你们,你们砸他干什么。你们是坏人!”这样的台词。乔杉的演技炸裂到我一点都不觉得这台词矫情。
“他们拆了大吉他,他们就是坏人”。
“他们不是坏人,他们只是工人”。
他们在都在做一些极致的、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他们嘴里说着“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实际上一直在维持自己的本色和少年心气。
4.
聊完人设和故事我们来聊聊摇滚乐吧。
“情怀”和“梦想”玩多了就是烂梗,从听说这个电影再到上映,我一直迟迟不敢去电影院。我倒不是担心作品质量会很差,毕竟大鹏一直就不是个潦草的人。而是怕有人会说摇滚乐被强奸,被妖魔化了。
前有《北京杂种》、《北京乐与怒》与《头发乱了》,都没能逃脱被诟病的命运,着实为《缝纫机乐队》捏一把汗。
好在大鹏在这一点上还算讨喜。为了避免判断失误,我去电影院刷了两遍。
一来影片整体风格幽默、戏谑,除了瓢泼大雨中的那场戏可以说是没有过分煽情,相信导演一直是在尝试用轻松的方式来讲这个有关逐梦的故事,并没有刻意过分兜售情怀,更没有如“屌丝男士”般自说自话的直给式鸡汤。
二来细节处理得十分到位,除了音乐上的一系列致敬之外,置景也是相当诚恳走心了。
很早就听说过大鹏原来是个歌手,后来进了搜狐之后开始拍视频。在现在这个时候将《缝纫机乐队》搬上大荧幕可以说是铤而走险,但同时也是诚意满满。
摇滚在大众心里一直太过于神圣和不接地气,也太过于地下。老狼携众摇滚老炮一起参加《我是歌手》双年巅峰会,当丁武唱到“时间留下了美丽和一片狼藉,庆幸我们还有运气唱歌”时,一部分乐迷嘶吼着我爱你,一部分乐迷说他们变了,平庸而势利。
大家对于中国摇滚的概念一直停留在八九十年代,一直停留在唐朝、黑豹,停留在魔岩三杰的那场香港红磡体育馆演唱会。在那之后摇滚不仅没有崛起,反而被更多的人拿来消费,一部分人甚至转去了后摇阵地。
赵明义“保温杯事件”刷屏的时候,滚青们纷纷感慨当年的这帮愤青如今也纷纷堕落成平庸的“老梆菜”了。
《嘻哈》火了,人们记住了GAI和PG ONE,而对于摇滚,却还是停留在缅怀和追忆的阶段。是时候有人站出来了,而这个人就是大鹏。
如果他只是谈了梦想,我想还不足以让我如此感动。但他在这个倡导“摇滚无用”的年代,将摇滚摆上了“台面”,在自己的电影作品里把彭坦、高虎、谢天笑、赵明义等人变成了普通甚至有些落魄的路人,聚集大家在废墟上引吭高歌beyond的《不再犹豫》。
他还致敬了Nirvana、Linkin Park、BonJovi 、Guns N’Roses等的摇滚乐作品,在拍摄过程中亲自与迷笛学校的校长攀谈,将路名设计成“光辉街”、“海阔路”、“岁月路”等,将旅店名称作“加州旅馆”,其用心程度令人心惊。
如果你有一天问我,梦想对现世的生活究竟有没有用,我一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没有用。可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摇滚有没有用?也没有。可是我们要它有用干嘛?我们要的不过是把“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践行到极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