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你生活的环境决定了你成为了什么样的人。而如果你想跳出这样的环境,除非你有着强大的内心和异常坚定的毅力支撑你,否则真的太难改变了。
这个点我躺在床上,敲打着这样的文字。
我试图改变现状,却一次次的失败。其实我想我可以写一篇文章,叫做我是如何一步步放弃自己的。
我是怎么放弃自己的呢?
某个周末的某一天:
睡到自然醒,看看时间,8点半。拿出手机背单词。突然想到,我可以去跑个步。某个偷懒的声音告诉我,太阳那么大,不要去了。内心开始打架,某个“上进”的小鬼赢得了比赛,刷牙洗脸,换衣服跑步。
一边跑步一边琢磨:今天要跑几公里呢?半马吧?不行不行,跑不下来。那15公里吧?不行不行,现在跑这么多,明天铁定跑不动。那就10公里吧?成交。
一边跑,一边思考,又似乎思绪在乱飘。10公里,我还有体力,我还可以继续。12公里,极限了。好,那就结束了。
回家路上路过水果店,苹果很划算。买一些。
回家。
全身湿漉漉的,休息,给小哥做些好吃的,柠檬绿茶。忙完11点50,休息一下,打几盘游戏,12点05分开始做瑜伽。12点40完成以后,洗澡,敷面膜打游戏。2点吃饭,2点30出门办事。3点30到到家。打游戏,看书。小哥4点30打电话,理东西,屁颠屁颠的出门找他。烧饭,弄完6点30,开始吃饭看电视,7点半出门找地方烫衣服,8点45到家。理东西,洗澡,9点45躺床上,边写东西边和小哥聊天。
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这一天我似乎做了很多的事情,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做。对于生活来说我做了很多,但对于成长来说,我什么都没有做。
为什么这么说?
所谓的成长就是今天比昨天进步了百分之一。而我所做的这些事不过是不停的重复。
有个领导和我说过一句话,你愿意干活,但怕麻烦。他说的没有错,活多一些我愿意接受,但是一旦这活变得繁重而麻烦的时候,我就异常的抗拒。这个习惯不好,不利于我跳出舒适区,这个被我喊了三年多的词语。以后碰到问题,多想想这一句话,哪怕失败,也总比做一个胆小鬼好多了。
跑步,首先要改变跑步姿势。如果想去完成全马的话。保护自己变得尤其重要。多看一些跑步的书籍,多看一些跑步的视频。一点一点的改善自己的跑步习惯,从而减少跑步对膝盖,对腿的损伤。
戒手机。今天有两个习惯改变的比较好。一个是没有一醒来就打游戏,另一个是一天都没有刷朋友圈。过去以为我做不到,但是今天我去尝试,并且不停的告诉自己,我一定可以做到。一直到现在,我真的做到了。
其实有几个时刻我想刷朋友圈的,但是我问自己,做了这个事情我的生活会有不同吗?会变得更好吗?不会,一切都不会改变。甚至还会让我产生消极的情绪:别人的生活都这么美好,为什么我不够美好?做了这件事反而让自己的心情变得糟糕,那么,我为什么要做呢?所以,我没有再做。
这样的思考方式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地方,比如打游戏,比如和别人闲聊。如果我的这个行为不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如果我打游戏不能让我更快乐,那么我就不应该做。做事的方式不应该是心情导向,而应该是成长导向,有利于成长的就去行动,无法让人更快乐的那就毫不犹豫的删除吧。
就从这个开始改变,每天多问几遍,这有利于我的成长吗?只有这样才能一点点改变根深蒂固的陋习,一点一点的变成更好的自己。
我无法放纵自己浑浑噩噩的生活,更无法忍受一生的碌碌无为。不期望被其他人记得,只希望每一天都能变成更好的自己。哪怕多笑一下,多跑一些,多爱这个世界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