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倾听的管理者多会受到员工欢迎
大多数的管理者总是希望别人认真倾听之后就去执行,却不善于听取雇员的意见。有人说,倾听不就是不说话吗?等着对方把话说完,很简单啊。
实际上倾听不是被动地等着,倾听更是一个接收对方信息的过程。善于倾听的人可以将对方表达出来的以及未表达出来的信息尽可能接受,提升双方的沟通效率,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感,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事实上,我们发现企业中能做到这一点的管理者凤毛麟角。这是为什么呢?
沟通学里有一个原理:两人谈话时,先说话的那个人会在谈话前5秒开始想我要说什么;开始谈话之后,另一个人就会在5秒内开始思考对方下一句要说什么。
换句话说,在5秒之后,倾听者实际上一直在构思自己要说的话,对方的话大部分都没有听清。而一个善于沟通的人,也只是将这个时间延长到30秒而已。
由此可见,认真倾听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能做到的人能力都不一般。
要想复制倾听的能力,首先得对倾听的流程有个基本的认识。
1 深呼吸
一定有人问,倾听的第一步怎么会是深呼吸?
深呼吸的目的是保证倾听者的情绪稳定,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说话这件事上。
深呼吸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专注于当前的事实而非情绪。尤其当对方说的话你并不爱听的时候,这种深呼吸就会起到很好的平稳情绪的作用。
建议企业管理者经常静坐,因为这样能让心思收一收,不带情绪,以更加客观理性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倾听之前深呼吸,清除私心杂念,放下偏见,只留下平静的心为接下来的倾听做好准备。
2 提问
倾听是不是就是保持一种姿态到最后?当然不是。
在倾听的时候,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对方才会有意愿做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提问不只是证明你在听,同时传递的还有对谈话者的尊重和信任。
善于在倾听中提问,会让对方感受到尊重,更容易赢得信任,而这正是领导力产生最重要的基础,这些都是通过倾听可以达到的。姿态优美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实时反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别人跟你说话的时候,只看到他的嘴在动,但是他说什么却不清楚。这种情况被称为“不在状态”,说明你走神了,注意力没有在当下的谈话中。如果此时别人问你,他刚才说的是什么,你肯定回答不出来,情况就会变得比较尴尬。这是社交中非常失礼的一种表现。
在沟通时只是礼貌性地回应远远不够,适时提问才是正确的回应方式,能够给谈话者隐形的鼓励,促使谈话继续进行下去。提问分为两种,一种是封闭性问题,另一种是开放性问题。
(1)封闭性问题
封闭性问题是指那些只能用“是”或“不是”等具体答案来进行解答的问题。这种提问方式在销售层面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为的是不给客户考虑的空间,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就好,造成一种心理催眠效果。
(2)开放性问题
与封闭性问题相反,开放性问题是指那些不能轻易用“是”“不是”或者其他一个简单的词、数字来回答的问题。开放性问题需要对方针对有关事情做进一步的描述,并把他们自己的注意力转向所描述事情中比较具体的某个方面。
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以“怎么样……”开始的开放性问题比那些以“为什么……”开始的开放性问题,更容易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在交谈中,开放性问题非常重要,它会让谈话者的思维更加活跃。封闭式问题像一个明亮的小红点,亮度很高,但只能照亮一个点;而开放式问题就像一盏灯,只要一打开,整个屋子都会被照亮。
一个善于倾听的管理者,必定善于提出各种开放式问题。比如一个人喜欢吃东西,背后其实可能有很复杂的心理因素。善于倾听的管理者通过设置一些问题,就可以把他肚子里的话都问出来。
3 复述
大家在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分明当时听得也很认真,两人都说好的事情,到关键时刻发现两人的理解不一致,导致事情最后进行得非常不顺利。这就是倾听的第三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需要对倾听的结果有一个确认的过程,这个过程叫作复述。为什么一定要复述呢?
在沟通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沟通漏斗:管理者心里想的是100%,在众人面前用语言表达时,已经漏掉了20%,只剩下80%。而这80%的事情被倾听者接受后,由于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等关系,只留下了60%。实际上,真正被倾听者消化理解的大概只有40%。等到员工遵照领悟的40%具体行动时,已经变成了20%,一个月后可能连5%都不到了。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很常见。
比如两个人约定,第二天早上10点在公司门口见面,结果其中一个人10点就到了,另一个人10点半才来。原因是前一天两个人对于约定时间的理解上有分歧,一个人认为约定的是10点,另一个人认为是10点半。昨天已经过去了,没法去查证,而且也没必要,对吧?很多时候这会让人很不开心,开始怀疑人生。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是比较重要的事务,比如10点签合同,10点半才到,可能客户对你的印象就不好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业务开展,给团队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
这就需要一个信息确认环节——复述。
在公司的日常沟通中,信息确认环节必不可少。
管理者需要养成一个习惯:向员工布置任务或者约定时间地点时,请对方将信息复述一遍,以保证信息的绝对正确,避免出现严重的工作疏漏。
肢体动作比语言更重要
倾听的范围包括说出来的话以及没有说出来的部分。在没有说出来的部分中,肢体动作是非常重要的成分。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只在倾听语言,也在观察行为。解读肢体动作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超越了语言本身。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日常交流沟通时,语言传递的信息只占7%,其他诸如声调、表情等传递的信息占到93%。因此,管理者倾听员工谈话时,不能只关注语言,还要关注非语言的其他信息,尤其是肢体动作。
这样有助于管理者充分了解员工的想法。比如两个人说话时,其中一方身体忽然向后仰,这就说明他不同意你的观点,你会发现他的回答比较敷衍。身体的距离代表心理的距离,身体离得越远,两个人的心理距离也就越远。
肢体动作如此重要,以至于很多能够解读肢体动作的专家,比如很多FBI(美国联邦调查局)员工退休之后,会成为知名企业的商业顾问。
如果公司跟其他组织谈判,他们就坐在会议室内,不发言,只是盯着对方的人,观察他们的肢体动作并加以解读,协助公司做出决策。
通常情况下,这些FBI的肢体动作解读高手们仅需参与一天谈判,便能大致判断提出的条款哪些对方可以接受、哪些不会接受,以及对方的底线是什么……
在商业领域,他们可能不算专家,但是在肢体动作的解读上,他们的水平却是世界一流,很少有人能够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成功掩饰自己的意图。因此,他们可以通过这项技能大致判断出对方的真实情况,为企业下一步行动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什么观察肢体动作反而会比较可靠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人际交往发展的历史。
人们已知的信息交流方式分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以及肢体动作三种。用肢体动作交流是我们原始祖先最早使用的交流方式,随后出现了表达特定意思的口头语言,最后才出现了记录用的书面语言。
这三者出现的时间不同,表达的特点也各有千秋。
1 书面语言
从这三种语言的特征上看,书面语言出现得最晚。它的表达方式冷静客观,表达的内容经过人们反复核实确认,最容易掩饰人们的真情实感。由于文字的客观性,它经常被用于严肃的合同文件、法律文件等。所谓“白纸黑字”,说明书面语言必须是经得起推敲的,是最精确的。
2 口头语言
口头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即时性,故而不会做太多修饰,比书面语言更加可信,但仍存在一些务虚的因素。比如一些客套话,明明心里不是这样想,为了表面和睦说一些虚假或吹捧的话。有一个成语叫作“摇唇鼓舌”,意思是用语言进行有意的煽动挑拨,这说明口头语言是有煽动性、有目的性的。
3 肢体动作
肢体动作与以上二者不同,它是下意识的,除非经过刻意训练,否则任何人都无法控制和修改自己的肢体语言。因此它是三种语言类型中最真实的。
员工谈话时,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相辅相成,向管理者全面展示员工的工作状态和背后原因。肢体语言的稳定性为管理者提供了全面深入了解员工的新途径,正所谓“观其行而知其心”。通过对肢体动作的解读,管理者对员工的真实想法就会有一个更加准确的认识,更有助于管理者倾听。
以下是管理者在倾听员工谈话时需要格外重视的四种肢体动作。
1 目光接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的千变万化反映的正是员工复杂的心理变化。通过与员工的目光接触,管理者会了解到许多员工口头语言中没有传达的信息。
(1)如果员工在交谈中始终将视线集中在管理者身上,这说明他很尊重上级,对所谈的问题也十分重视。
(2)如果在交谈中,员工习惯于不正视管理者的目光,说明员工对现在谈论的这个话题不感兴趣。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管理者就需要随机应变,将话题引导至该员工感兴趣的方面,以便找到更加有效的沟通方式。
2 手势
手势是员工在交谈中无意识的一些动作,其中可能潜藏着一些重要的信息。管理者可以结合当时的语境思考手势背后的原因,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
一个人在撒谎时会抚摸自我安慰区。女性的自我安慰区是胸口,男性的自我安慰区是脑后。员工如果对管理者说:“昨天来了很重要的客户,我加班到很晚。”与此同时,他将手背在脑后,这就说明他很有可能在撒谎。此外,耸肩、摸鼻子、抓痒、快速眨眼也是非常明显的说谎标志。
3 腿部动作
在交谈中,腿部动作也是反映心理状态的重要标志。如果员工在交谈时腿部放松,说明他此刻的心理比较放松;如果他跷着二郎腿,同时手交叉在胸前,则意味着他非常生气或反对管理者的观点;如果员工一直在抖动自己的双腿,则说明他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这些腿部动作有利于我们掌握沟通的时间与方式,一旦发现对方有所不适,我们就需要结束谈话或者是调整谈话的语气、内容等。
4 空间距离
在沟通时,不同的距离代表了双方不同的关系。
比如亲密距离是指两人之间的距离小于45厘米,这一般是亲人、爱人之间的距离;如果两人的空间距离在46厘米至120厘米,大多是熟人和朋友;如果在120厘米至360厘米的范围内,那就是典型的社交距离了,应用于社交场合或者工作场合;360厘米以上的空间距离,一般用于公众演讲。
与员工交谈一般适用工作场合的社交距离,即120厘米至360厘米。但是如果谈话中管理者发现对方与你的距离超过了开始谈话的距离,就说明他其实不同意你的观点,已经逐渐拉开了彼此的距离,因为身体距离其实是心理距离的反映。
通过肢体动作,管理者可以有效判断出员工在谈话时的真实心理,并给出最合适的反馈。反之,管理者也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肢体动作,避免在沟通时犯以下9种常见的错误。
1 无精打采
这是最明显的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意味着此时你有些厌倦,一点儿也不想继续与员工谈话。当然,你绝对不会直接开口对员工说:“我为什么要听你说这些废话?”但是如果无精打采,你的身体就会大声且清晰地出卖你。
2 夸张的手势或点头
这种类型的手势会向员工暗示你正在夸大事实,但一些小幅度的手势能展现你的管理能力和自信。比如张开双臂或摊开双手,都在告诉对方你对他没有丝毫隐瞒。与此类似,对方可能会认为重重点头只是为了掩饰你内心的真实想法,其实你并不赞成或者并不理解他说的这件事情。
3 谈话时看手表、坐立不安或拨弄头发
这三种肢体动作表明你此刻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想要赶快结束谈话,急于离开沟通场所,会让对方产生不受尊重的感觉。
4 交叉双臂或紧握拳头
这两种肢体动作是典型的防御姿态,暗示你对此次谈话并非持有完全开放的态度。即便你与员工的交谈很是轻松愉快,对方依然会有被排斥的感觉。
5 言语和面部表情不一致
当你的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出现冲突时,会让对方觉得哪里不对劲,并开始怀疑你在欺骗他。例如,紧张的微笑并不能缓和沟通的气氛,反倒会让对方感到不安,误以为你有其他的想法。
6 避开对方目光
谈话过程中,如果缺少直接、持续的眼神接触,会让对方觉得你对他此刻说的内容不感兴趣,给对方造成疏离感,影响沟通的继续进行。
7 过于强烈的眼神接触
与上一种肢体动作恰恰相反,过于强烈的眼神接触会让对方觉得你好斗或试图占据主导地位。研究表明,最易让谈话对象接受的眼神接触时间平均为7~10秒,且倾听时应比说话时的接触时间稍长一点儿。
8 转动眼珠
在倾听时不断转动眼珠也是对谈话对象缺乏尊重的一种表现。也许对有些人来说这只是一种自发的习惯,但如果稍加控制,将会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9 皱眉或其他不开心的表情
这些肢体动作会向员工传递你正处于心烦意乱的状态,和你谈话的人很容易将你拒于心门之外。即便你糟糕的心情和他们毫不相干,可他们不一定会这么想。用认同化解对方的失控情绪
有很多管理者善于用KPI(关键绩效指标)来考核,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应对艰难谈话的能力有限,在出现谈话困难的时候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现在我们就来说一下这个问题:如何面对对方的情绪失控。
管理者在倾听时,经常会碰到对方情绪失控的情况。当工作压力过大,或者情绪波动过于明显时,很多人会突然失控地大叫、大哭。面对这样的情绪爆发,通常的做法是安慰他,结果却总是收效甚微。言语上的安抚经常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你越是让对方“别哭了”,他往往会哭得越厉害。
更有效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反映情绪”。
反映情绪是指在对方情绪出现波动的时候,通过一系列的询问让对方认识到自身的情绪状态。
反映情绪是与人沟通最重要的根基。如果我们面对对方的失控,只是重复地说“冷静点”“理智点”,而根本不照顾对方的情绪,那么对方的情绪就会越来越坏,最后导致事情谈不拢。所以首先要处理的问题是情绪,而不是你手上所谓的“正经事”。
比如,管理者可以问员工“这件事让你很心烦,对吗?”“这件事让你很难过,对吗?”“这件事让你很悲伤,对吗?”等类似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封闭性问题,你只需要让对方回答“是”或者“否”。
对方说“否”,说明他的情绪并非我们描述的那样,需要转换方向继续调整;对方说“是”,他的情绪就会变好一些。我经历过很多这样的事情,也多次使用过这个办法,发现每次都有效果。那就是,只要能够想办法让对方说“是”,情绪就会缓和下来。
生气对身体的伤害众所周知,中医里有一句话叫作“怒伤肝”,发脾气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但是无论情绪怎样激动,只要能够说出“是”并承认自己的情绪,气氛就会缓和下来。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会对人的情绪产生直接的影响?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验证了人的情绪反应机制中有一种现象叫作“导入效应”。
何为导入效应?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殊不知我们的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情绪。
科学家将一群孩子分成人数相同的两组,让他们戴上耳机。之后,科学家告诉其中一组孩子上下点头以测试耳机灵敏度,又告诉另一组孩子左右摇头来测试耳机灵敏度。这样一来,一组孩子总在点头,另一组孩子总在摇头。
测试完毕,科学家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比较中性的观点,并让他们回答是否同意。结果表明,总是点头的孩子中80%都同意该观点,而总是摇头的孩子中80%对此都持反对态度。
实验表明,人的行为确实会直接影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谈恋爱的两个人,如果其中一方经常提出分手,他们的结局往往是一拍两散。
言归正传,管理者在面对情绪失控的人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让他说“是”。只要他说了“是”,情绪会马上缓和,因为他从这个回答中找到了认同。认同感的获得有非常鲜明的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要强很多,很多女性与人交谈的目的就是寻求共情。
在这一方面,男性管理者不妨多向女性学习。这里我们需要分清一个概念,认同观点和认同情绪是有区别的。让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员工找到你,要求给他加薪,这时你说我认可你,此时你认可的是他的观点;员工说如果不加薪的话我生活压力很大,我很难过,这时你说我认可你,此时认可的是他的情绪。
当员工拿这两样东西跟你谈的时候,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认可情绪,就是员工生活压力大非常难受,我很理解你。等到员工情绪渐渐稳定下来之后,我们再继续讨论是否应该加薪,应该加多少钱,或者换成别的方式,以便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所以,一切所谓“艰难”的谈话,最难过的往往是第一关,即认同对方的情绪。过不了这一关,其他的沟通技巧都没办法起作用。核心是处理好情绪问题。
这一原则不仅在企业管理中非常适用,也普遍适用于需要沟通的任何艰难场合。
面对艰难谈话的第一关是反映情绪。它可以让员工认清自己的情绪状态。管理者一旦认可了员工的情感,就能让员工在团队中获得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是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也是团队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