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教育与科学精神
个案诊疗有如下环节:原始案例,问诊,会诊,治疗,反馈。
在提供原始案例这个环节中,为了增强其科学性,我们要求案例中的学生必须是提供案例的老师正在教的学生能够回答有关这个学生情况的追问,有条件对这个学生进行治疗。如不是现在的学生,不是本人的学生,也必须是目前能够随时联系到的。我们对原始案例应该提供什么材料?有一条一条比较详细的规定(也要避免繁琐),务求从不同角度反映情况,以减少主观性和片面性。我们要求案例语言平实,不要抒情和感慨之类,谢绝修辞。当然叙述案例很难完全避免主观性,为此,我们还要求提供有关的心理测验的材料,如早期记忆、词语联想、五项图(五项图是一种心理测验方式,要求被试在一张纸上画出一棵树、一间房子、一本书、自己和另一个人)、“心中家园”图等等。这种材料属于“学生直接展示自己”,屏蔽了教师自觉不自觉的成见。
在问诊这个环节中,为了增加科学性,参加诊疗的老师要向提供案例的老师追问一些问题,以便更客观全面的了解案情。我们还要求教师的追问,应该是“有假设的追问”。就是说你不是乱问,而是先根据已知材料假设学生是怎么回事,追问是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比如有关材料使我怀疑这个学生秉性中有一些暴力倾向,我就可以问:“这个学生平日是否爱看他人打架?”如果得到证实,那就说明我的推测可能是对的,反之就要否定我的推测。就是说问诊的过程也是一个分析研究的过程,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更不是为了问而问。
在会诊环节为了增强科学性,我们要求每个诊疗者必须独立提出自己的诊疗报告,像完成作业一样报告必须写清自己对个案的诊断结果即问题是什么,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对策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必须有依据,对策要有可操作性。我们还要求诊疗者写出自己面对案例的思维过程,开始怎么想?后来怎么想把思路理清楚,我们要求诊疗者独立思考,尽量说出别人没有想到的,如果你的意见与前面发言的人相同,就要说的简略些,以减少重复,更重要的是在每个人都写出诊疗报告后,我们要继续讨论争论,我们要求老师们必须回应,不同的意见不能自说,自话各说各话,没有交锋,该质疑的要质疑,该反驳的要反驳,不要顾虑人际关系要真实的讨论,不搞形式主义,另外每讨论一个案例指导老师都要以身作则,拿出自己的诊疗报告,一般在最后作为平等一员发言,欢迎学员批评。
在治疗环节为了增强科学性,我们要求提供原始案例的老师参考每一位老师的诊疗结果自主,决定采用哪项措施进行干预,我们不统一思想不搞标准答案,但要求诊断后必须有行动,要努力争取,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或缓解问题,不能把诊疗变成清谈。
反馈环节要隔一段时间一般至少一个月我们要求反馈必须实话实说失败就是失败不要避讳因为个案处理的多时疑难杂,失败或部分失败是难免的,很难药到病除,有可能是我们诊断失误治疗不当,那就要继续讨论,看能不能想出新办法,有可能谁也没有好办法,只能等待或者能维持现状就不错了。总之都要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对待总结,经验教训。
从以上做法可以看出个案诊疗课程是真心实意要体现科学精神的,不是挂一个科学牌子唬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