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也成为思辨研究或理论研究。从论证的方式来看,哲学研究可分为演绎法、归纳法额类比法。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哲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本质研究、价值研究和对策研究。也就是说,完整的哲学研究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是什么”,它显示为“本质研究”;二是“为什么”,它显示为“价值研究”;三是“怎么办”,它显示为“对策研究”。但是,其中每一个部分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独立成篇。(刘良华著《教育研究方法》)
用自己的话说就是咱们平时接触到的哲学体系:“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各部分既存在内部逻辑关系,又可各自独立成篇。
参考文献:《哲学研究——论价值_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王坤庆
选择理由:
首先,作者先从哲学角度和日常生活角度分别阐释“价值”是什么,然后,引入教育价值论,从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价值观的研究解释教育价值论是什么;(是什么)
其次,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方面阐释进行价值教育研究的意义;(为什么)
最后,据相关材料和笔者的看法,笔者提出了进行价值教育研究的做法。(怎么做)
2.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主要显示为日常的教育改革、经验总结和教育对策。由实践者本人所做的实践研究也称为“实践的行动研究”。
实践研究往往以“以口头语言为基础”,大量采用“纲领性定义”、口号和比喻来叙述事实。也因此,实践研究是非学术性的研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实践研究是低级的或者不重要的研究,恰恰相反,实践研究事关“实践智慧”,它比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研究或科学研究更复杂,也更艰难。(刘良华著《教育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_以_计算机应用基础_课程为例》金燕
选择理由:
“文章通过构建微课学习框架,设计在实践操作性强的高校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流程,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进行实践,对产生效果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添砖加瓦。”
这篇文章是在翻转课堂影响下进行的课堂教育改革,是研究者本人做的研究,文中也详细描述了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因此我认为是实践研究。
3. 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
①质的研究
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质性研究方法的特点(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的研究必须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研究。研究者不许与研究对象有直接的接触,在当时当地面对面地与其交往。研究者本人就是一个研究工具,需要在实地进行长期的观察,与当地人交谈,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对其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由于驻扎在实地,研究者可以了解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自然探究的传统还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相关性,对所发生的的事情进行整体的、关联式的考察。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或“领会”,研究者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
3.研究是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
质的研究认为,研究是一个对多重现实(或同一现实的不同呈现)的探究和构建过程。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是社会现实的“拼凑者”,将某时空发生的事情拼凑成一幅图画展示给读者。他们采取的是“即时性策略”,而不是按照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固定的方案行事。他们承认自己的研究承载着个人的价值倾向,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对研究对象的一种理解和解释而已。
4.使用归纳法
归纳的方法决定了质的研究者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线,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
由于采纳的是归纳的方法,质的研究结果只适应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论到样本以外的范围。
5.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的研究对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
质的研究对伦理道德问题非常关注,研究者需要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统一,对他们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
②从质性方法和量性方法比较方面来看各自特点(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质性研究的参考文献:
《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
选择理由:
论文开始,作者告诉读者,“由于除此以外,我们见到的对辍学现象的研究多停留在思考和呼吁的层次,没有对辍学的具体情境和过程进行探讨。因此,我们认为对辍学现象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解释性个案调查是十分必要的。”说明此研究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强调了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的参与性以及与被研究者的交互,并且质的研究可以“在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这是量的研究所无法达到的。
关于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方法。读这篇论文就如同在读故事一样,正如作者所说,“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还使研究者有机会介绍自己对研究方法的反省,使读者更充分地了解研究过程”。作者把研究的过程描述得很具体,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我认为这样做是想还原研究过程,让读者和研究者一起参与探究,这体现了质的研究过程可能会随着事情的发展更改研究计划,甚至一些研究设想。 在论文的最后讨论部分,作者也交代了关于此项调查的效度检验、伦理道德问题和假设的建立,所以我认为此篇文章是采用了质性研究的方法。
量化研究的参考文献:
《基于情境的女大学生移动阅读设备用户体验量化研究》刘影 硕士学位论文
选择理由:
为了最终达到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情境中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女大学生移动阅读体验量化的评价因子和量化方法。
本研究通过观察和对用户的访谈获得定性数据(如可用性问题和产品的优缺点),若要对其进行精确评估,还需要一套完整可靠的测量体系,将这些主观体验感受转化成能用数字和公式计算的量化形式。(刘影:《基于情境的女大学生移动阅读设备用户体验量化研究》)
由此我认为本论文采用了量化研究。(其实还有定性研究部分)
4. 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
与哲学研究相比,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哲学研究至于思辨和教训,容易“徒托空言”,而历史研究因其叙述历史事实而更容易显示出“深切著明”的效应。与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相比,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历史研究所面对的研究对象是比较稳定的文本。它既不像实验研究那样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也不像调查研究那样因缺乏资料而无话可说。而且,从历史研究的视角来看,“现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见得调查研究的对象就是现实的,而历史研究的对象就一定是“过去”的。相反,一切“现代”都正在成为过去,而一切历史都可以理解为当代史。
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历史研究可分为思想史研究、制度史研究(或改革实践史)和学术史研究三种。而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历史研究可分为历史的考证研究、历史的叙事研究和历史的解释研究。
我认为历史研究是从历史中探索自己想要的东西,得出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的多视角分析》王文惠
选择理由:
“在充分借鉴了科学史的主要研究方法后,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者们最终形成了关键事件编年史研究、范式研究和学术人物思想研究等三种不同方法,由此也分别形成了不同视角下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发展史。”
①作者通过对教育技术编年史研究来对教育技术领域曾经发生的各类事件进行整理,形成不同时间点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技术重大事件列表。
②利用范式理论来解读和诠释教育技术学发展历史
③“运用思想史研究方法,研读和分析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学术论著及其包含的观念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