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男孩子的家庭,是不是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对话(我女儿的哥哥与弟弟,就遭遇过大人的如下对话):
“这有什么可以哭的?男孩子,勇敢一点!”
“这有什么要紧的,坚强一点,别像女孩子一样软弱,你是男孩子。”
“别人抢了你的东西就去抢回来,有什么关系?男子汉一点!”
……
这里面并没有什么太多的错误,如果非要说“错”,无非就是关于男孩、女孩性别差异的刻板印象——男孩子就应该与刀、枪、车为伍,女孩子就必定是抱洋娃娃、扮家家酒的粉丝,偶尔出现个会抱娃娃的男小孩和热爱恐龙的女小孩,就显得与众不同。
所以当读到《爱哭鬼小隼》的第一个故事,就让我不禁莞尔。
在日本当时的尚武社会风气之下,身处幼儿园的小隼是城山家的排行第五的男孩子,家里他还有4个哥哥和1个弟弟。有件事,让他挺苦恼的,自己是个爱哭鬼。常常因为什么事儿,心里就“倏”地一阵感动,眼泪就再也忍不住,会不听话地流下来。
最近的一次,是因为他喜欢的幼儿园老师要调离工作岗位,欢送会上,小隼特别难受,拼命咬着下嘴唇来忍住眼泪,可当女孩子们开始掉眼泪的刹那间,他就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哗哗地流淌,呜呜咽咽,泣不成声。
“男孩子哭了。”——女孩子们用像看怪物的眼神看着他。虽然小隼好强不服输,但他也做不到以眼还眼地回敬女孩子们。
回到家里,他也不想让大家看出来,他在幼儿园哭了的事情。直到妈妈在饭后问他,今天桑村老师的欢送会上,有没有小朋友哭啊?
“嗯,女孩子嘛!” 小隼感觉到了身体里正在发生某种异样的变化,他把眼睛转向房间里的神龛,仿佛那是一件稀奇的东西。
这时候,妈妈轻声地说,“小隼,真正悲伤的时候,男孩子也可以哭的呀!”
小隼再也不用忍了,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最后他把脸埋进了妈妈的膝头哭泣。妈妈的膝头又温暖又柔软。(多好多好的妈妈,佩服佩服!)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男孩子也可以哭的呀”,就让小隼的心头卸下了负担,也似乎不再讨厌自己是个爱哭鬼了。
大部分的家长(包括我在内),下意识地在以“孩子应该表现的”来要求孩子的行为,往往以性别定义来决定孩子的生活方式。
男孩子和女孩子“应该表现的”又有所不同。是两者的先天性差异大吗?好像不是。我问了“度娘”,她告诉我:男孩和女孩的先天能力差异并不大。
一般来说,男孩大脑白质较多,女孩大脑灰质较多,但并不说明男女思维及行为方面,有先天的明显差异,而且更不应该的是,人为地忽略掉后天培养的重要性。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大脑极强的可塑性,以及从环境中吸取接受信息,并加以学习,行为适应和改善。一般大脑接收同一经验讯号3个月,就会形成生理性改变。比如玩3个月的空间玩具,孩子就会有更好的空间感,而不是刻板印象中,固有的男孩比女孩先天具备空间感更强的优势。
因为刻板印象,会带给人们无形的压力,带来诸如焦虑不安的情绪反应、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胡思乱想等思维反应,并很有可能因此引发并积累严重的心理问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务长 克劳德·斯蒂尔 《刻板印象:我们为什么那样看别人,这样看自己?》)
一个男孩,在处处被要求坚强的环境中长大,他会拥有远大的目标,但同时也容易缺乏表达情感的能力,不善于寻求他人的帮助,不知道如何排解负面情绪,不能够为自己的生命,增加弹性的可能。
这让男孩难以处理情绪与人际关系,甚至会减少男孩从事业和家庭中获取幸福的可能性。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多一点允许,就像故事里的妈妈一样,给孩子多一点点情绪的空间,而不局限在固有的性别印象中。甚至这空间可以再宽广一点,赋予女孩以“汉子”的勇气和不服输,给予男孩更多的机会去表达关怀和学习细心。(只要我们做家长的勤学习,还是有可能滴!)
最后,藉由这本书,再谈谈作者河合隼雄。他是日本荣格派的心理学权威,日本临床心理学的奠基者,也因和村上春树的相交而被一众文艺青年所熟知。
在与村上的四次对谈中,他们多少涉及儿童教育的内容,有些观点值得我们拿来思考,比如“玩也是成长,孩子们总是在大人看不见的地方,以孩子的方式,干着坏事成长的”。又比如他谈到学习或成功是,说“若拼命用功就能变得了不起,那就更是天大的谎言,纯属无稽之谈”,还说日本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从上小学就开始用功,以致忽略了“人生智慧部分”的学习,“用功这东西是同人生毫无关系的东西。” (本书推荐序一 林少华)
之所以喜欢并希望更多的爸爸妈妈们阅读此书,就是因为这本书的理念,即上面那段话!而且中国与日本面临着相似的教育环境压力,且社会教育理念也颇为相似,孩子们在越来越狭小的空间中成长,多维性被挤压,而教育这东西,在玩里面,也普遍存在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