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寻古咕咕
自从世界杯开始后,全世界都在为一颗球而疯狂。有新闻称:国人赴俄花费超30亿,最大订单福建土豪花85万!更有球迷在周杰伦的演唱会上不看演唱会全程低头看世界杯。
但其实,近在余杭,就有一场视觉盛宴等你来观赏,其技术性与可观看性不亚于世界杯。
这说的便是“余杭滚灯”了!“余杭滚灯”是一种竹编的圆形球体,是我们余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名声最响的一个项目了,她还曾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暖场表演呢。
那么这“余杭滚灯”又是怎么来的呢?喏,这里有个故事。
“余杭滚灯”起源于原余杭县的翁梅乡,800多年前,这一带老百姓利用钱塘江海涂晒盐。制盐业的繁荣也带动了商贸的发展,沿海一带的海盗便视这块繁荣之地为肥肉,几乎每隔两年都要入侵一次。
为了能与海盗抗争,当地有个习武的老人觉得应该让乡亲们强身健体,于是他萌生了一个主意,用劈开的毛竹片编制成了一个空心的大圆球,球的中心装一竹编球形小灯,内燃蜡烛,舞动起来,烛光飞舞,很是好看,取名叫“滚灯”。
从此,人们对此爱不释手,舞滚灯的习俗就流传开了。
海盗不来犯了,老百姓舞滚灯却舞出瘾了。
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看了滚灯表演后,曾对滚灯作如下描绘:“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
在古代,滚灯是竹编的圆形球体,分大中小三种。球的中心装一竹制编球形小灯,内燃蜡烛,有红黑之分。红心球称“文灯”,黑心球称“武灯”。而男子表演一般用一只黑心大滚灯,表演时,人换灯不换,并伴以锣鼓,晚上舞动,十分出彩。
说起传统的滚灯动作,足足有9套27个呢。
例如"霸王举鼎"、"金猴戏桃"、"旭日东升"、"鹁鸪冲天"、"白鹤生蛋"、"蜘蛛吐丝"、"荷花争放"等等,它融合了体育与舞蹈,集力与美于一身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深受观赏者的喜爱。
如果你常居余杭,一定会发现在余杭,尤其是临平翁梅一带的农民一直把它作为一种庆祝丰年、欢度佳节、健身强体的民间艺术活动,经常开展。
余杭滚灯有八百多年历史了,集舞蹈娱乐运动于一体,消失了三十多年后,又在杭州出现。
“会做滚灯的人已没有了,会耍滚灯的人已没几个了。人们千辛万苦,大海捞针,终于在一小村里找到了五个旧滚灯,很老了,但还能用。然后找人,找到了一人,几十年未耍了,生疏了,找老人指点,感觉出来,篾匠改良制造,舞蹈家编新舞排练,在欧洲表演,大显身手。“
余杭滚灯自重新改良制造后,掸去了原本附在身上的余灰,逐渐在国内甚至世界的舞台上闪露光芒。
经几代民间艺人和群文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加工提高,余杭滚灯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时代风格,既有江南舞蹈的秀美俏丽,又有民间体育杂技的刚劲健美。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组织,有十四个镇乡建立了滚灯队,有艺术表演骨干400余人,滚灯艺术队伍壮大,发展情况良好。
怎么,你还打算跨洋过海的去看世界杯吗?不如来余杭,看看真实纯粹的艺术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