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印象(上)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位于上海延长西路志丹路口。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是在2001年5月建造“志丹苑”商品房打桩时偶然发现的。经专家发掘、考证确认了这是一处与吴淞江有关的元代水闸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利工程遗址,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闸遗址主体由闸门(又称金门)、闸墙(又称金刚墙)和底石组成。
水闸平面大致呈对称的“八”字型,东西长约42米,进水口宽约32米,出水口宽约33米,河水由西向东流入闸内。建造者在建造水闸时,使用了大量的圆木构筑基础,圆木直径多在30厘米左右,每根长约4米,估算整个工程用了大约3000根圆木,其作用或是为了减缓水流对水闸的冲击以及巩固水闸周边的基础,不致松垮。
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以后,由于城市扩大,人口增多,江南地区就成为元大都等地赖以生存的粮仓。然而,由于太湖因其独特的碟形洼地的地理特征,容易导致海水倒灌,泥沙沉积。
吴淞江(古称淞江,现代人习惯把上海市区北新泾至黄浦江段称为苏州河),历史上是太湖之水东出泄海的主要通道。
吴淞江源自太湖的瓜泾口,经吴江、吴县、昆山到青龙镇(今青浦白鹤镇的塘湾,俗称“旧青浦”)。
下游大致走向:黄渡、封浜、江桥,然后折向东北方向直接出海,唐朝的时候是从复兴岛附近流入东海。
从唐宋年间开始,吴淞江逐渐收窄(历史上最宽时达20里,到元代时只有1里左右)。元代中期,吴淞江的淤塞已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于是朝廷和当地政府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治理吴淞江作为江南地区兴修水利的重要任务,并先后在吴淞江流域建造了十多座水闸。
而“志丹苑水闸遗址”就在上述的吴淞江流域的范围之内。
水闸的主要功能是蓄水挡沙,泄水冲沙(海水涨潮时关闭闸门,挡住海水和泥沙,落潮时打开闸门,利用水的落差,放水冲退泥沙,同时还可以拒咸水保淡水)。
水闸的使用,有利于当时当地的农业生产和航运事业的发展。
水闸底部为平整的过水石面,长约30多米,宽也有30米左右。过水石面由长方形青石板铺砌而成,石板之间用铁锭榫嵌合固定,防止移位松动。
据资料介绍,从单块石板的面积推断,所用石板总数约有千块之多(目前尚有部分未及发掘)。
石板下面为衬石木板,相互间用铁钉加固,木板下面铺有木梁,木梁之下还有直接栽在河床上的木桩支撑,可以想见700年前水闸建造时,古代的工匠们是如何的严谨和规整。
限于篇幅,暂告段落。
有关“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的更多细节,留待下回再作介绍。
现代小型水闸图片提供—凯昔 图文编辑指导—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