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觉察,就是我有受害者思维。我曾经以为这种思维是和我丝毫不沾边的,因为我不喜欢抱怨,也不会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但是最近这几天忽然发现自己有受害者思维,而且这种思维绝大多数人都会有。受害者思维就是弱者思维,但凡没有为自己负起责任的人都会有。想改变别人,想和别人争对错也是受害者思维。甚至说情绪都来自受害者思维都不过分。
对于有受害者思维的人来说,如果关系中遇到不满意,他们只有两个选择:一种选择是更凶狠地伤害自己;另一种是更绝情地放弃所拥有的关系。我就是后者。
无论哪一个选择,都是在更深地伤害自己。关系中不如意是常有之事,而她们除了伤害自己,不具备任何面对矛盾冲突或者改善关系的能力,所以无论进入任何关系,最痛苦的人都是自己。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信念是推动行动的力量源泉。“受害者”模式背后,支持他的经典信念有以下四个:我是对的、应该如此、托付心态、没有办法。正是在这“四大信念”的武装下,许多人的生命旅程走向了死角,人际关系惨遭重创,事业发展障碍重重,眼睁着把无限绮丽的地球整成一个“伤心太平洋!”这“四大信念”局限了人生的发展,人为地设限了自我的范畴,减少了人生更多的选择,因而是不具有正面价值和意义,故称之为“限制性信念”。
①我是对的“我是对的”这个信念根植于他过去成长的经验积累。比如,一个人生长在是非对错、善恶分明的家庭中,受到比较多的道德观的评判,成人后,就很容易落入“我是对的”陷阱,执着于谁是谁非的念头。在关系的经营里,把焦点放在“我是对的”或“你是错的”上,很容易让对方产生防御心理,破坏关系。在争执于“我对”的同时,你是否还记得“你要的是什么?”、“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他为什么这么做?他的行为背后出于什么动机?”这样的思考也许能为关系的建设带来正面积极的价值。
如何走出受害者模式?仔细地审视一下在关系里,你是处于负责者,还是推卸责任者?你是强者还是弱者?你有没有总是再找别人的问题,而不是发现自己的问题?你有没有总是觉得别人对不起你?
做一个强者,就意味着真正的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来。当你内心真的想变强的时候,你总能找到无穷的力量,并且全世界都会被你的能量吸引,而潜意识里都会来帮你。相反,如果你就是想当一个弱者,不舍得离开那个受害者的位置,那么可能外界任何的帮助都没有用。毕竟,你已经在你的目标上了,你的目标就是为了当一个受害者。
摆脱受害者模式可能需要几个法宝:
1.自我负责
受害者模式的来源就是自己不能为自己负责,而依赖于外界对自己负责,认为如果外界不符合自己心意,自己就可以有理由不好,以此自怨自艾,陷入颓废忧伤,自我折磨,或者像一滩泥一样,丧失行动力,陷在整天抱怨的浆糊情绪里。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必须认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日子当然是自己来负责。具有受害者模式的人不能意识到自己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种幼稚的认识可能源于父母溺爱或者成长过程中的某些逃避策略,以至于他意识不到自己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摘抄到这,觉察到受害者思维真是一个好的觉察。这一切的发生都是想成为一个强者,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也是对原生家庭的思考。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再不好,要受害一辈子吗?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