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有一年盛夏七月,苏州下了场大雪。百姓吓得了不得,以为是上天有所惩罚,便一齐到大王庙去祈福消灾。
没想到,上仙果然有所感应,这大王神忽然附体在一人身上,气哄哄地说:“现如今叫谁老爷,前面都加了‘大’字;难道因为我这个神位小,就担不得一个‘大’字吗?”众人惊得赶忙喊:“还望大老爷恕罪!”
喊了刚过一会儿,这雪就停住了。由此看来,神仙也是喜欢有人拍马奉承的,也就怪不得当官的门前车马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了。
故事说到这里,明眼人多半也知晓蒲氏想说什么了,但蒲氏想必心中积怨不少,故而不耐烦地发表了一长篇的议论,结论是:这世道风气的变化,处下位者越是谄媚,处上位者则越是骄纵。
然后蒲氏便举了现实中的例子,近四十年来为官者的称谓变化,这举人称“爷”,二十年前就开始;进士气称“老爷”,则是前十年开始;司、院当值者称“大老爷”,是前十五年开始。而原先县令面见巡抚,也不过称“老大人”而已。
哪怕是号称德贤的君子,也是惯于谄媚拍马之辈,对此也是并无反对。比如,称呼缙绅之妻为“太太”,而原先只有缙绅之母,才有此尊称;以妻而得此称者,也就一些浪荡艳史(在此指《金瓶梅》)中才有,其他的根本没见过。(如今,称呼“太太”已是平常)
蒲氏举了这些例子,仍嫌不够,于是又提出位名人,唐朝时候,唐玄宗想封张说为“大学士”,张说一听,赶紧给辞了:‘学士从来就没有‘大小’这么一说,这我可不敢担。’
接着是蒲氏议论:如今动不动就是“大老爷”“老大人”,这帮人到底“大”在哪里?一开始,多半是由于小人故意讨好拍马,而有钱有势之人听了自然很是欢喜,听多了还有可能就深信不疑了,之后见的人自然都这么讨好了。
蒲氏于是猜想,数年以后,称“爷”者必进为“老”,称“老爷”者必进而“大”,只是不知“大”再往上是该生造出些什么尊称呢?
还不过瘾,蒲氏最后又举了个反例,以呼应开头。说是苏州下雪的同一年,河南也是盛夏飞雪,而且下得很大,积雪都有一尺多厚,冻死了一大片庄稼。蒲氏于是感慨,可惜这些人不知如何讨好上仙,实在是可悲啊!
《夏雪》一篇讥讽谄媚拍马之辈意味十足,同时也不乏嘲弄权贵的意思,但是观察很细,切入极小,只以“称呼”这一事物,而道尽诸般权贵场中上下位者之丑态。所谓见微知著,文法中此类描写常能胜过恢弘宽泛之论。
简单考证了下,盛夏飞雪之事似乎在所提年份(康熙四十六年)并未发生,两地下雪之事真实性待定。但是,这篇故事透露出一点,蒲氏撰写聊斋本意并不在神鬼之说,刺贪刺虐方是本意。只不过,冷眼看尽,毕竟胸有块垒,不得不曲笔隐写罢了。
所以,王渔洋所说:“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