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自卑,我觉得还是应当从童年时代说起。
第一个原因,应该来自内向性格。
前篇说过,我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死活不给上幼儿园。
于是,其他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光,我是在家里锁着的。不肯去幼儿园,父母又没时间照顾,只能白天上班时把我锁在家里。
每天除了偷几块糖吃,剩下的时间,我基本是在窗台上静静地看着窗外;偶尔看见有差不多大小的孩子,我想他们大概也是用异样的目光在注视自己。
也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养成了一个人沉思的习惯(长大后被同事说成是玩深沉),也变的沉默寡言,也不由自主的进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无法逃脱。
上班后,头几年单位组织过三、四次旅游,我记得我只去过一次:是因为实在找不出太好的理由推脱了,还因为同事们的揶揄:“跟人不一样啊你。怎么不愿意跟大伙在一块玩?”
顺便说一句,我十七岁就上班了,应该是很早接触社会的;但是过于内向的性格,并没有让自己在社会中得到锻炼,反而是越来越感到难以融入社会生活。
另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情,我觉得应该是跟家里的一个习惯有关,那就是家里只要来客人,我和哥哥是绝对不允许上桌的。
每次家里来了客人,我和哥哥会被安排到里屋的五斗橱上吃饭:一个小碗,把家常菜分别盛几口,小哥俩就坐在椅子上解决了;偶尔会夹杂点肉菜,更多的是留给客人吃的。
直到现在,看见领着孩子一起聚餐的朋友,我心里也对这些孩子有些羡慕: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在餐桌上享受美食,无拘无束的样子,总是让我想起童年的自己,心中甚至不平。
长大了,在外吃饭的时候多了,我也不敢随意的夹菜,总是很拘谨;尤其桌上有生人的话,更是显得慌张。婚后三、四年的时候吧,老婆二伯家请客;我伸手去夹一盘凉拌粉丝,由于粉丝拌的不是很开,我加了两次没夹起来,索性缩手不吃了。二伯看见让道:“来,二伯给你搭把手;都老女婿了,还有啥不好意思的。”
我慌忙解释:“没事,二伯。我、我不吃、不爱吃那个......”
我想这也是自己一直以来不愿意参加一些人多的饭局的原因之一。
从小没有太多在人前显露过自己,使我相当抵触生人或不是很熟悉的人。
比方说,今天有人约好晚上吃饭,听说到场的人基本熟悉,我会很乐意前往。可是如果到时候突然听说多了两个不太熟悉的人参加,我立码会从心底升腾起一股抗拒感,心里会立即开始搜索有无合适的理由逃离饭局,就像是想要躲避什么。
过度内向,使我更喜欢呆在属于自己的那个小世界里,不愿出来。也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标准的宅男一枚。但是,除了家的那个“宅”,应该还有一个“心宅”。
说真心话,其实很多时候内心非常渴望参与集体生活和社会活动,也无比羡慕别人在各个场合生龙活虎、或是应付自如的那种状态,异常的渴望展现自己;但是内心的另一个我,却总是会在恰当的时机阻止我的行动,并为我编织出各种合适的理由,逃避这些活动。
内心,有时候像是一个充满了各种矛盾的结合体,且不受自己控制。
过度封闭的内心和生活,隔绝了自己大多数与外界接壤的机会,缺少历练,久而久之,必然的造成了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挫折;而在默默承受挫折的同时,由于内向,拒绝了向外求助的机会,只能以自己当时仅有的那点认知来看待自己的挫折和失败,认为自己天生不如别人。
我想:这应该是自卑心理形成的初步原因。
由于自卑的产生,从而会更加的拒绝与他人的正常接触,因此更加内向,像是走进了一个恶性循环......
每个人的自卑,形成原因不会全然相同,但我想总应该能够从别人身上找出一些共同之处或受到一些启发。也许找到根本原因,才能使我们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逐步认识自己,开始接纳自己。
自卑的形成,也不会是一两个简单的原因就可以解释,我们只能是一个一个的发现它,学习面对它,才能慢慢从自卑所造成的其他更多诸如失落、迷茫、困惑和焦虑情绪中走出来。
我不是专家,不是学者,只是一个长期受着自卑、焦虑等一系列心理和情绪所困扰的普通人,我只想通过读书和写作来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触摸最真实的自己。
如果你和我一样,有过类似的经历,类似的困扰和迷茫,我希望你能关注这个专题,能够共同把自己的困扰写下来;期待着我们能够共同鼓励,共同成长,从而走出困境。
面前的路,不论曾经多么艰难,不论以后仍将有多艰难,我希望我们再怎样,也不要放弃自己!
永远记住:相信你自己,不要放弃!
我,就是这样的一个蜗牛;愿意的话,一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