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端午节,也叫端阳节,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最初的含义是龙图腾祭祀,尤其是龙舟竞渡,由来以久,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伴随着龙图腾的诞生,起初是庆祝之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民间习俗,主要是祭祀龙图腾。传至春秋时期,为纪念屈原忠君爱国精神,端午节又添新内容。
说起龙图腾,从古到今,一路走来,它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和价值取向,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所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从华夏九州第一次大结盟之后,太昊伏羲氏以中原蟒蛇图腾为基础,选用鳄鱼图腾的头、雄鹿图腾的角、老虎图腾的眼、巨蜥图腾的腿、苍鹰图腾的爪、红鲤鱼图腾的鳞、白鲨图腾的尾、长须鲸图腾的须组成,集九大部落之特色,充分彰显华夏九州的大团结和大融合。所以,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是权威、力量与吉祥的象征,代表着权势与尊严,力量与勇气,吉祥与繁荣。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龙图腾之玄机,在于它暗藏着自然规律的造化繁衍机理、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的运化状态、以及发展轨迹之哲理思想。这种神秘与变化莫测,使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文化成为了人类未知和超自然力量的象征。
至于端午为什么吃粽子?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后,一直被蛟龙所困。一天夜里,屈原故乡的人们忽然梦见屈原回来了,众乡亲上前施礼,问寒问暖。屈原十分感动,几度哽咽:“楚人如此爱憎分明,我死而无憾!”众人见屈原身体瘦弱了许多,甚为焦虑,小心问道“屈大夫,我们给您送的米饭可否好吃?”屈原先是表示感谢,尔后又说:“你们送的米饭,都让水族吃了。”“怎样才能送到您的手里?”屈原思考片刻后说:“如果用箬叶包米,做成尖角的角黍,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会吃了。”
转眼又是端午,乡亲们按照屈原所说,用箬叶包糯米蒸熟后投入江中。端午当夜屈原又托梦给乡亲们说:“你们送来的米饭,我吃了,但是大部分还是被水族吃了。”“有什么好办法让水族不敢吃?”“你们在龙舟船体上画条龙,水族见龙,以为是龙王送来的,就不敢造次。”自从乡亲们按照屈原所说的去做了,托梦的事,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关于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事,古人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雄黄作为一种中药材,它可以解毒杀虫。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屈原故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将黄酒倒入江中,醉晕蛟龙。果然蛟龙现身,浮于水面,乡亲们见状乘机将蛟龙拉上了岸,抽筋剥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儿童的手腕上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儿童七窍,使其免受虫蛇伤害。还有一些地方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希望虫蛇远离儿童。
赛龙舟,作为端午节最主要的一个习俗,人们通过赛龙舟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同时它也是一种欢庆和娱乐的方式。特别是船工在划龙舟时,雄浑壮美,扣人心弦的龙船歌,引人入胜,久久难以忘怀。
端午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采百草(本草)。炎热五月,疾病多发,虫蛇随处可见,容易给人们造成伤害。为了预防疾病,端午之日,采集药材。这些采集来的药材,除端午节用于饭食、沐洛、薰烟和门饰外,剩余的晒干收藏,以备不时之需。古人认为,端午当天采的本草,天地之灵气十足,故药用效果比较好。
端午挂艾草,主要是避邪驱瘟,端午节当天将艾草扎成一撮,挂于门头两边。艾草还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针灸,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之穴位灼烧治病,针为阴,艾为阳,针治表,灸治本,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房前屋后栽种几棵艾草,除了驱邪纳祥之外,保护家人健康更重要。其次,端午节吃五黄和佩香囊,也是这个意思。五黄包括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等,而香囊则是用来避邪驱瘟的。
纵观古今,中原文化,一直在引领着华夏。在中原大地上,到处彰显中华优秀文化之灿烂。特别是中原地区流行的端午斗草之民间游戏,寓教于乐,文采风雅,童趣自然。斗草之戏源于采集百草为药的活动。斗草斗草,当然离不开草,选本草为比赛对象,有“文斗”,也有“武斗”。“文斗”,众人采到花草后,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然后由其中一名参赛者报出自己的花名,其它人则根据自己手中的花草选择答题,一般来说,谁采的花草多,谁就是赢家。但是,“文斗”需要相关植物知识和文学修养,否则很难成为赢家。“武斗”,需要采摘有一定韧性的草,车前草较为合适,然后相互交叉成“卜”字状,用力拉扯,最后,谁的草未被拉断,为获胜方。斗草无论文与武,它不仅仅是娱乐,通过斗草这种形式,可以增加本草方面许多知识,普及中医药文化,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这才是斗草的真正目的。
总之,端午节既是一个庆祝丰收和驱邪的节日,同时,也是一个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节日。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人们不仅增进了亲情和友情,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的重要时刻。
一亩三分羡从前,柴米油盐执子欢;微风吹得人心醉,躬耕方知农夫难?
作者:陈思桦,中原智库主任,河南中原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