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
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
第一果为须陀洹,翻译为预流果,证得须陀洹果以后(断疑、断戒禁取、断我见),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只会在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之间轮回。
第二果为斯陀含,翻译为一还果,证得一还果后,对世俗五欲生活(指财、色、食、名、睡,或者色、声、香、味、触)起了远离的心,欲望从根本上减少了。最多只会在天界与人间再往返一次,就能够在此后证得四果,注定完全解脱。
第三果为阿那含,翻译为不还果,得证此果位的人已经断了欲界的烦恼,不再染著欲界的五欲。死後将会离开欲界,上升色界或无色界,在那边入涅盤,不再复还欲界。
第四果为阿罗汉,翻译为罗汉果,证得此果位后永远没有烦恼,没有魔障,此心永远清净光明,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永脱轮回,受人尊敬供养。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原始佛教的果位,小乘佛教完全依从原始佛法教诲。但是佛陀灭度六百年后逐渐出现的大乘,大乘佛教却不以为然,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视阿罗汉为“自了汉”。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
无诤三昧:无诤即物我两忘而不争竞不生烦恼。三昧指一种专注的静思修行境界。
阿兰那:梵语,即无诤。乐阿兰那者,即得到了无诤三昧的人。
人分三六九等,职业分三教九流,仿佛这个世界天然就是要分等级有层次的,就连修行都是分四个果位,拾级而上,走完罗汉道后还有菩萨道,佛道。长路漫漫,佛法森严。
可是佛陀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一切果位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执着于果位,那罗汉又与凡人蝇营狗苟的执着于功名利禄有何区别?
得见诸相非相,罗汉非罗汉,菩萨非菩萨,方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得诸相非相,得一相无相。
众相皆虚妄,得见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