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世界,但如果具体说说内在世界是由什么基本单位构成以及如何发展却又不明就里,今天我们走进客体关系的视角,去看看人的内在发展成熟的各个阶段发生着什么样的蜕变。
在客体关系理论家的眼中,我们的心理结构被认为起源于人类的相互作用,通俗理解就是人际关系,所谓我们活在关系中,我们的行为是建立在维持关系的需要所驱动的,而客体关系学家克莱因也在其与儿童的游戏治疗中发现,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世界,而这个内在世界由人际关系所组成,其中,由于和母亲的特殊链接,母子关系构成了所有关系的模型。
如果要了解客体关系中心理结构的发展,必须了解死本能的概念,死本能本身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是一种内在的破坏性的力量,他认为这种力量通过对他人的虐待或者攻击而释放,但是后来这个思想被他抛弃了,克莱因在此基础上做出更新,她认为这种死亡力量将会被个体投射到外在世界,也正是如此,死本能就是儿童早期将世界分为好与坏的底层逻辑,出生的婴儿将死本能投射出去,但是为了保证世界不是充满坏客体的,所以将生本能也投射出去变为好客体,所有这些客体又被内射进婴儿的内在,所以产生了一个好坏并存的内在表象。进入了偏执分裂状态。
这里提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分裂,这个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基础,后来由费尔贝恩等人共同发展出了分裂从婴儿时期到承认期的四个分裂过程,从稚嫩到成熟的展示了我们的内在是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与链接,由此让我们以一个更清晰的视角窥见人们的心理发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四个分裂阶段。
原始分裂(母性分裂):我感受世界的好与坏
生命是一个很奇妙的旅程,几乎是我们一出生的几个小时或几周,我们就开始了第一次分裂,因为这个时期还处在一个混沌的前语言时期,在学会使用语言之前,显著特征是感受,也就是说我们的冷暖都无法用语言去表达,所以在好与坏的感受被概念化之前,存在着一种原始的智能感官,我们通过这个触手接触世界,同时也把世界分成好与坏的,好的是温暖、接纳、被抱着的感觉、坏的是冷的、拒绝、孤单的感觉。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星期里,我们不能和人的整体打交道,我们接触到的是人身上的一些部位:手、头发。由此婴儿拥有了好的乳汁通畅的乳房和坏的乳汁匮乏的乳房,这时候与之链接的的部分客体,这种早期区分是与整体客体的关系的前身物,后边随着认知和精神的发展,抚养者的所有部分融为整体化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成为母亲。
在发现之前面对坏的乳房做出的攻击行为原来和拥有好乳房的妈妈是同一个人的时候,婴儿会陷入纠结于愧疚,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伤害到了妈妈,这个时期便发展了孩子最初的共情能力,由此婴儿也会陷入一定程度的焦虑与抑郁,这就是克莱因所说的抑郁位,那么,这个时期孩子怎么应对妈妈的分裂呢?答案是将妈妈理想化,潜藏妈妈不好的部分,当然,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母亲,还是会有真实的愤怒,所以理想化不总是成功,儿童尽力去做好每件事,无休止化解分裂,生命最初的事情围绕着婴儿应对其有限世界中母性现实的幼稚努力,这些努力也引领了分裂过程的下一阶段的发生。
想象分裂:我保存了妈妈的肖像
一个残忍的事实是,婴儿早期就是无助的生物,高度依赖母亲,所以儿童和母亲的链接非常紧密,也就是说没有母亲就没有“我”,即使是母亲在身边,孩子也会不时的看向母亲,确保她的在场,但随着月龄增加,母亲不得不去上班,消失的次数多了起来,儿童要努力应对由抛弃引起的沮丧感觉,后来孩子学会了使用想象出一副母亲的画像来保存母亲。使用内在印象来替代失去的客体以此保存失去客体的能力,是儿童认知生涯的一个里程碑,母性想象大概是两个月开始,第一个稳定的心理表象大概是六个月开始保存,到了孩子两岁原始母性存在才得以稳固的建立,直到三岁,客体消失的时候,客体恒常性才完全被巩固。所以这一两年,儿童通常依靠过度客体来忍受孤单和焦虑,这个概念大家应该熟悉,值得注意的是想象中的朋友也属于过渡性客体。过渡性客体的功能也许会保留到成年
因为母亲从本性上来讲是分裂的,所以其内在表象也是分裂的,在内部的母亲也是有好有坏,并且有理想化的母亲,虽然分裂的第二个阶段是发展中的重要一步,但是病灭有让儿童接近解决如何应对内心的好与坏分裂的这个问题。
自体分裂:我是好还是坏?
这个时期的儿童的显著特点是开始使用语言,从一开始孩子说“贝贝要起床了”到孩子说“我要起床了”这意味着他们即将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自体便形成了,字体是起始于儿童期内化了的关系的语言衍生物,正如早期母亲的分裂形成了内在母亲印象的分裂一样,内在母亲的印象的分裂产生了自体的分裂,好的妈妈对应好的自己,坏的妈妈对应坏的自己----温柔的妈妈对应乖巧的自己,严厉的妈妈对应淘气的自己,不管我们怎么界定这是自我价值、自尊还是自重,它都构成了影响我们整个存在的人际关系遗产,人们处理此遗产的方式很大程度决定了他们如何组织他们的生活,以及作为一个人,他们是带着什么样的感觉度过一生。
认同分裂
这个阶段从儿童期到成人期,甚至伴随人的一生,在关于自己是谁这一点上感到安全的能力,让儿童更多的从事人际关系的掠夺,一个持续一生的努力开始了,在心里上与他人互动,了一个持续一生的自体分化阶段。正是在发展的这个阶段,不同类型的互动被加以分类,可以说是被分成了不同的认同。多数主要的认同有父母认同、性认同、婚姻认同和职业认同,此外还有种族认同和宗教认同等。成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建立一些将会增强这些认同的关系。到了每一个认同都成了自体的一部分时,这个过程便有助于个体整体的“自体价值感”的形成。
如同在它之前的发展阶段的情况一样,第四阶段也包含它自己的分裂过程的变体。每一个认同都以它本身特殊的方式深刻地受到好坏议题的影响。起源于母子关系中好与坏的体验,并发展成为关于自体的好坏感受的事物,逐步被表达为一个好(或坏)丈夫的感受,一个好(或坏)妻子的感受,一个好(或坏)父母亲的感受,以及一个好(或坏)律师或教师的感受。开始时是作为母子关系中的核心议题的议题,已经变成了所有关系中的议题。而这些议题的解决也是让人们更加整合的途径,可以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