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但是感觉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在城市生活了几十年,还是很怀念小时候盼过年的情景!那时候物质条件虽然很贫乏,但是幸福指数却很高,进入腊月二十以后,家家户户开始忙过年,首先是蒸包子,俗称年蒸,预示着生活蒸蒸日上!如果谁家的包子蒸得又大又白,那么就是好兆头,预示着这户人家新年一切顺利,万事如意!
其次是油炸肉圆子,也就是扬州人所说的狮子头,具体怎么制作呢?其实很简单!在锅里倒上半锅油大火烧开,然后把搅拌好的肉泥,做成小皮球一样的肉圆放在里面炸,炸到肉圆浮在油面上,颜色变深即可。这个肉圆做好了外酥里嫩,吃在嘴里满口的清香,做好后放在一个大瓷盆里,这个是要吃一个正月的,象征着家庭和睦、团团圆圆。
我记得我们家年蒸的时候,父母在当天把做包子的馅准备好,有青菜肉丝馅、萝卜丝肉馅、豆沙馅、还有糯米肉丝馅这几种,这些食材需要花费一天时间,到了晚上就把面粉和好,用一床棉被盖起来发酵,第二天三四点钟他们就起床做包子了,打开棉被一看,那个经过一夜发酵的面团全部膨胀起来了,发面就是发得越大越好,然后父亲和母亲开始分工协作,父亲负责做包子,母亲负责上锅蒸然后点红,什么叫点红呢?就是在包子上用筷子蘸点化开的红色,代表红红火火的意思。
等我起床的时候,爸爸妈妈已经把包子做了一半了,为了凑个热闹图个好玩,我也会给包子点红,接下来就是数包子,我家做好的包子先放在竹匾里,等全部凉了以后放在萝筐里,我还有一个任务就是,送十个包子给左邻右舍尝尝,那个年代的邻里关系特别好,只要哪家做什么好吃的,就连包饺子也会给邻居送上一碗,淳朴善良的农家人就是这样的。哪像现在的城里人,回家以后“嘭”的一声就把门关上了,邻居之间基本是老死不相往来,一点人情味都没有!
而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主要因为,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还有压岁钱可拿。那个年代女孩过年有个花棉袄、一条新裤子,一双新棉鞋就已经开心得要命了,棉袄是洋布的,棉鞋是母亲亲手做的,到了三十晚上,母亲把新衣服放在我的床头,并且趁我睡着了的时候把压岁钱放在枕头下面,大年初一的早上一醒来,就会看到新衣服和红包了,那种激动简直就像中奖一样!
如今父母不在了,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那种盼过年的感觉了!日子年复一年地过着,只是年味越来越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