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芳
他说:世上已有“诗仙”,那我就另开辟一条“光怪陆离、迷幻诡异”的道路,做个“诗鬼”吧。
他的“天若有情天易老”诗句,让后人绞尽脑汁想对出一句下联,只到两百年后宋代的一个“天才”诗人石延年出现后,终于对出大家满意的下联“月如无恨月长圆”。
李商隐说他长得丑,在《李贺小传》中描写“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他27岁英年早逝。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中把他的“临终”写的神乎其神。说他临死时,“见天宫绯衣使者相召他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李商隐郑重声明:“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一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唐宗室郑王李亮之后裔:我们的主人翁李贺,在河南宜阳县昌谷出生了。
只是这孩子从小就体弱多病,他父亲就给他取“长吉”字,希望他的宝贝儿子能健康长寿、吉祥如意。
他名义上虽然是个官N代,但是到了李贺父亲这一代,家道早已衰落了。父亲也只是个县委书记。
李贺从小就聪明伶俐,有神童的潜质。七岁就可以写成诗词文章,曾轰动京城。当时的大文豪韩愈、皇甫湜不相信,就亲自把他请到家里。当时的李贺一脸稚气,梳着哪吒的那种发型,穿着一身荷叶般的衣服,旁若无人地提笔写成流传千古的佳作 《高轩过》
两个大文豪是又惊又爰,赶快点赞、收藏、推送头条。
如今世上也不泛神童,更不泛文学大“家”。只是大“家”们都忙着出书立著、演讲授课,哪有时间顾及晚辈,更谈不上向韩愈一样亲自去登门看望了。
二
一转眼李贺到了17岁,他决定带着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去东都洛阳,找当年超喜欢他的文坛大腕韩愈,希望能给自己做个推荐。
有十几万粉丝的大文豪韩愈,一天到晚除了写作、带学生、研究《石鼓文》、写《平淮西碑》,抽空还要接见各地粉丝,每天忙得很。
这天,韩愈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后,极困,正靠在沙发上闭目养神。手下的一名研究生送上一沓诗稿,说门外有位河南的年青人来投稿。韩愈非常重视年青人投稿,马上坐起看稿子: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韩愈看的正好是《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刚看了四句,就激动地从沙发上跳起来:快、赶快给我把这个年青人请进来。
在韩愈的推荐下,李贺的名气大了起来,也结交了不少文人墨客、官富二代,在那个时候这对他的科举考试非常有利。
命运仿佛按下了切换键,家乡传来噩耗:父亲死了,必须回老家服丧守制三年。
父亲的突然离去和擦肩而过的科举考试,李贺此时心里的痛苦,估计只能用一串省略号来代替。
三
元和五年(810),21岁的李贺带着守孝期间的佳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参加河南府试。
第一轮成绩很好,拿了“乡贡秀才”资格。下一站就是去帝都长安参加进士科考。他踌躇满志自言:“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正所谓“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竞争者们在背后嫉妒他的才华,想着法的要把他这块“绊脚石”踢的远远的。他们就告状,告状的罪名让我们后人打破头也不敢信。
听好了,先把眼镜扶好。
他们告状的罪名是:李贺的父亲叫“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犯了家讳。在唐代极重家讳,据说杜甫的母亲名叫海棠,杜甫为避讳,所以从来不作吟咏海棠的诗。
当时韩愈听了气的胡子直抖,就差抄起板砖直接上去拍人了,只苦于自己是大文人,这么粗鲁的举动有损文章巨公形象。
怎么办?自有办法,韩愈奋然拿起手中的武器 笔杆子,写了篇犀利的《讳辩》,质问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对,就是那个非常赏识李贺的韩愈,也是他写信“惟有文章写,不敢妒与争”鼓励李贺去参加科考的。
只可惜,韩愈的辩护也在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最终结果是:李贺一辈子再也无缘进士考试了,就像正要进篮得分被拍出场外的篮球,而且没有罚球的机会。
这当头一瓢冷水搁谁也受不了,有着高贵血统的李贺更受不了,他带着失望、愤怒、灰心哽咽着: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易老。”
那时不流行写信,他给好朋友杨敬之和权璩留了首诗,眼泪汪汪地离开长安回了老家昌谷:
草暖云昏万里春,宫花拂面送行人。
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
--《出城寄权璩杨敬之》
四
繁花落尽无妨,夏转秋凉也无妨,只要心中有梦,那就从头再来。元和六年(811)李贺又返回长安,在宗人推荐下,做了个九品芝麻官。其职责不过是“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
李贺在长安这段时期,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有一位是著名音乐家李凭,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必须提一下,大诗人李贺也是非常精通音乐,而且善长采取神话传说的意象描写音乐。
看他是怎么夸李凭的: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
李凭的名字也随着这首诗流传了千年。
李贺十五六岁就与大诗人李益齐名,有小人嫉妒他的才华;那体弱多病的身子应该就是上帝在折磨他吧。
在每个寒冷的夜晚,身体瘦弱的李贺,端起一碗每天必须喝的中药,对着昏暗的灯光吟到: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泻酒木兰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
现在的青年生存状态,用一句“行动的矮子,思想的巨人,”大概就可以概括。而李贺非常勤奋,他常背上一只破袋子,骑着一头瘦驴,带着收留的孤儿巴童走出很远,把他看到的、想到的,凡是觉得有意义的,都随时记下来,放到包里。凡诗都不写题目,等晚上回到家,再拿出来一一整理成完整的诗。他的母亲曾心疼地说:是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李贺的诗从来不投稿,也不发朋友圈,有时还随意丢弃。他的好朋友王参与、杨敬之等人喜欢的不得了,拿去收藏。
李贺最终因呕心沥血的诗赋经营,病倒在工作岗位上,辞职回了老家昌谷。
五
家里的状况也是不容乐观,姐姐出嫁,弟弟出外谋生,全靠母亲一人支撑,“三十未有二十余,白日常饥小甲蔬。”
饱含不遇之悲的李贺,虽然在诗中也表现有一种心死的绝望:“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但是他始终没有作仕途上的放弃,也没有成为“葛优瘫”。从他写的诗句“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就可以看出来。
李贺的内心里涌动着一股豪情,可能如同现在大街上流行的一首歌的歌词“我们不一样”。他给自己的人生重新做了个规划,那就是参军,建功立业: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洲。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候。
--《南园》(其五)
元和九年(814)他怀着满腔热血、带着他的诗和梦想,决定到远方的远方 潞州,投靠讨伐藩镇叛乱的好朋友张彻,也是韩愈的侄女婿。
他从家乡昌谷出发、道经东都、洛阳、河阳、入太行山、顺着晋城、
高平的官道,一路风尘仆仆到达了目的地。
张彻热情地设宴为他接风,他们一起喝酒、吟诗“葛衣断碎赵城秋,吟诗一夜东方白。”
张彻那时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幕僚。昭义军讨伐藩镇叛乱虽很尽职,但总是受到朝廷冷遇和同僚发难,孤立无援,“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
元和十一年,朝廷中妥协派占了上风,主张武力削藩的御史中丞裴度被刺伤,宰相武元衡被暗杀。郗士美无奈告病回家,张彻也离开潞州,李贺只能带着深深的绝望回到昌谷“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身体本来虚弱的李贺,回到家就病倒了。每个空落后的黑夜、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他想他的初恋:
“注口樱桃小,添眉桂叶浓”的美貌;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惆怅;
“今宵好风月,阿候在何处”亲爱的阿候你在那里啊!
想他曾经收留的孤儿巴童,曾陪他度过艰难的岁月,如今也病死在他乡:“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想他在潞州的三年里所感到朝廷的腐败无能,特别是北方诸藩镇拥兵自立,战乱频仍。那颗幻想通过军伍来报国,逐渐灰冷的拳拳之心而写下的诗句: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唯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战友们的悲愤心声。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边城的凄凉。
“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的悲痛与孤寂。
他身体越来越虚弱,他已幻想与梦境交织,他恍恍惚惚仿佛来到了天上,与美丽的仙女相逢在桂花飘香的小径上。再低头看向人间,只看到了九州犹如九点烟尘,东海之水如同一杯水被打翻。
当命运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李贺怀着壮志难酬的遗恨离开了人世。
那年他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