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节,就是起源于外国的节日。比如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还有今明两天的平安夜和圣诞节等。
记得最早接触这些洋节是在电视和绘本里,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平安夜。后来长大一点了,发现很多商店里都会立起几棵精心装扮的圣诞树,为促销活动营造氛围。上高中那会儿,我们几个同学还会一起坐一个小时的车到市中心和拥挤的人群一起过圣诞。恋爱的时候,向当时的男友,现在的老公提出要过情人节,遭到了他的极力反对,他说中国人过什么洋节!我们有自己的七夕情人节。
今天看到幼儿园按照教育主管单位要求,写给家长的信,信中要求家长在疫情反复的这段时间不要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特别提到教育孩子不过洋节,不到主要商圈参加各类庆祝活动。
我是第一次从政府部门口中听到要教育孩子不过洋节,这不仅是疫情防控、避免人员聚集的要求,更加牵扯到对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思想引导问题。
我们这一代人受到了强烈的外国文化冲击,从电影电视中接受了太多国外的所谓更“高级”更“优质”的文化侵蚀,导致了很多人有了崇洋媚外的价值取向,认为外国的东西都是好的,外国的月亮总是圆的。
正是看到了这样的意识形态倾向,我们国家提出了文化自信。需要让我们的国民更加了解传统文化,进而爱上传统文化,只有对自己的东西足够热爱,才能抵御住那些被精美包装过的文化侵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只有认同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挺胸抬头,散发出由内而外的自信,走出自己的道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我国经济是挑战,也是机遇。国内大循环意味着我们很多商品将主要为国产,国外的产品将逐渐被国产商品替代。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的人依然会认为国外的商品更好,这就需要我们营造“中国制造”最强IP,用拳头产品拓展国内市场份额,让消费者认可国产商品,认可“中国制造”,推动国内大循环顺利推进。
这看似是经济类的场景,实际上背后驱动消费者参与商品交换行为的,却是对国货的认同,对我们文化的自信。现在政府旗帜鲜明地指出要教育孩子不过洋节,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我们需要保证十余年后的消费主体更加愿意购买我们自己生产的商品,而不是迷信舶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