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下午和老妈在微信上聊天,老妈问我在做什么。
“煮红枣桂圆银耳汤”,我回道。
“早上吃甜食,下午又吃”,一向讲究养生的老妈立马反对道。接着就是老妈在微信里一连串的轰炸。
“甜食不要吃太多了。下午不要煮了。”
“煮地瓜吃,养生。天天吃地瓜好。”
“吃点水果也行。不要煮了,现在出去买一下。”
“不会安排,下午又吃甜点。”随后附上了一个汗颜的表情。
我说一句,老妈可以说五句。原以为老妈的一连串轰炸结束了,刚想打字回复她。还没发送出去,她又来了一句。
“一日三餐就好,中间段都吃点水果。”
我有些不耐烦了,冷冷地回道,“我知道了,先不说了。”说完就退出了聊天对话框。
老妈大概是发现我有些恼了,便也不再发消息过来。
吃着刚煮好的甜汤,我突然心中觉得有些愧疚。
从小到大,老妈一直都是个爱唠叨的人。
上幼儿园时,她唠叨着,让我要和小朋友们好好玩耍,不争不抢不闹。
上小学时,她唠叨着,让我上课要注意听讲,有不懂的地方要问老师。
下雨天时,她唠叨着,让我记得带雨伞,穿雨鞋。
天冷时,她唠叨着,让我多穿件衣服,以免着凉。
出远门时,她唠叨着,让我注意安全,太晚了就不要出门。
老妈总是这么唠叨。我小的时候,她唠叨;我长大了,她也唠叨。我不懂事的时候,她唠叨;我懂事了,她也唠叨。面对她的唠叨,更多的时候,我只是不耐烦。
现在想来,能够唠叨让我厌烦的人,实在太少。而愿意唠叨你的人,都是真正关心和爱你的人。
02
记得有一次,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状态,没想到评论区里引来了R小姐的不满。
R小姐的言论中,颇有些鸡蛋挑骨头般的针对。
那时的我年轻气盛,也有些心直口快。立马在评论区里怼了回去。
过了几分钟,阿帆给我发了一条消息。“把朋友圈的那条状态删了吧。”
我有些不明就里,刚想打字问他。还没编辑完,他又接连着发送了几条消息过来。
“在朋友圈里互怼,总归是不太好的。”
“更何况你们俩的共同好友那么多,让别人看见了,影响也不好。”
“你发的那条状态确实有些模棱两可,容易引人误会。”
“还是删了吧。”
看着阿帆来的一连串消息,我心中有些莫名感动。
朋友圈里,大多数人只是充当一个看客的角色。你如意了,他们只是看着;你失意了,他们也只是看着。你的喜怒哀乐,仿佛都与他们无关,他们不关心,也不在意。
只有那些真正关心你的人,才会站在你的角度去替你着想。发现了什么不妥之处,会及时提醒你,并且为了不让你难为情,不会直接在评论区回复,而会点击你的头像,私聊。
03
我在月初加入了一个行动营的社群。
行动营每天都有打卡任务,需要在阅读材料之后,写一篇500-800字的感悟,并且录语音,完整朗读感悟内容。
打卡任务每天0:00发布,需要在当天23:00前完成。
行动营的群里总共有81个学员。每天晚上群主都会在群里播报打卡的完成情况,督促还没打卡的学员尽早打卡。
不仅如此,她还会一 一罗列出还未打卡的学员,一个个的向他们了解情况,细致到哪些学员正在动笔写,哪些学员正在录音。
她的用心和细致,真是让我佩服不已。
如果有天,我们的打卡率不是百分之百,她会开启碎碎念模式——讲她的故事来感化我们,挥挥鞭子来鞭策我们,甚至还会急我们之所急,为我们出谋献策。
在我印象中,自从小学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追在我们的后面,催着我们交作业了。
记得那时候刚上初中,班主任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初中和小学不一样。上了初中,就不会再有老师跟在你们后面,催着你们交作业了,你们自己要自觉。”
没想到步入社会之后,竟然还会有人催着我交作业,还会有人不厌其烦的对着我碎碎念。
而被碎碎念的我,却一点也不厌烦,甚至还有些开心。因为我知道,若不是真的关心,谁又愿意对你碎碎念呢?
04
细细想来,身边能够唠叨到让我觉得烦的人,真的很少。
大概有些人是觉得,交情还没有达到那个地步。你过的是好是坏,都与他没有太大的关系。甚至他都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关注你,不知道你的近况,更别说善意地提醒你了。
也有些人,虽然想要唠叨,但是又担心说多了,会惹得你不高兴,反而导致彼此的关系疏远了。于是也就作罢了。
可是,为什么有些人却愿意在你耳边不断的唠叨呢?即使一句话说上五六遍,他们也不厌其烦。
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怕自己表达的不够清楚,又或者是怕自己的话语不够有说服力,所以想向你完整的解释前因后果。他们的观点,加上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这话说来,可就长了。说来话长,你就觉得唠叨了。
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担心说了一次之后,你会记不住,于是就在你耳边反复强调,多说几次,加深你的印象。
可能你会觉得烦,可能你会觉得恼。但是能够唠叨到让你觉得烦的人,已经很少了。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请好好珍惜他们。
喜欢就点赞,爱就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