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2023.5.28.)
这是一个经久不息全球性大课题,让经济学家讲起来可就热闹了,让政治家讲起来更是危言耸听。可以是一堂课;可以是一本书;可以是几年学制;也可以是科学家几十年的研究项目;还可以是几代人的奋斗目标;更可以是不同体制意识形态国家之间征战不息的缘由。头大。
谁能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用极其简单的一、两句话加以概括?我能。
计划经济是生产制造保障需求供给。市场经济是消费需求引导生产制造。
再简单的说,生产和消费的前后位置颠倒,谁在前面的顺序问题而已。
可以做一个这样的比喻。单位食堂做什么你吃什么,这是计划经济。到饭馆你想吃什么就做什么,这是市场经济。而在家里妈妈或老婆做饭,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就那么简单。如果这样理解,就没有那么复杂。我甚至质疑专家们是不是就不想让大家明白是怎么回事。刻意在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他们像算命先生一样需要保住饭碗。
我想起一则小小品。“单兵便携式一体组合平战结合军地两用多功能小型化支撑稳定平台”。“说人话”!“小马扎”。
说到经济这个问题,最常听到的话就是“资源配置”。其实就是钱往哪里投的事。老百姓的话:什么能挣钱哪里能挣钱,钱就去哪儿。
中国几十年的改革发展之路,能够比较深刻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还是邓公伟大,一开始就点透了。不应该将市场和计划对立起来。更不应该将两者视为社会体制的标志。它只不过是发展经济过程中两种交替使用的不同手段。
计划经济的优点是有利于攻坚克难,解决整体性重点难点问题。缺点是不够灵活,容易造成误判,特别是难以避免人为专权专断的弊端。
市场经济的优点是灵敏规律客观现实,能够调动全社会情绪走向,比较实际的理顺利益分配问题。缺点是宏观机制可能失灵,容易造成资本力量兴风作浪,有悖社会均衡公平原则。
事实上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争论已经趋于淡化,人们逐渐失去兴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趋同论”,用中国的成语说就是“殊途同归”。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发展经济的基本路子逐渐走到一起了。正是胡适近100年前讲的那句话: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
特别是当今世界格局中一片强化国家资本的涌潮里,强人政治风靡全球。所以计划成分在攀升,但又不完全是以往意义的计划经济。国家层面的统筹力量雄霸四方,跨国集团大而不倒,协同国家意志的对抗博弈。
我们国家目前拥有很好的结构条件。一方面国有企业力量紧紧把住国计民生的命脉,这一条只能垄断,没有哪个国家不是这样。另一方面,中东部发达地区的民营经济力量无缝的填充了14人口的生存空间。两手抓,两手协调一致,两手都很硬。
美西总是攻击我们的国有企业国家干预等经济元素,那你美西的巨大资本帝国不是国有意志又是什么?名义是家族集团,事实上已经间接驾驭国家,这不是国有元素吗?有人说,五角大楼是美国最大国企。
又想到两句话。美国人说: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中国人说:美国是伪装成国家的资本。都说得深刻又直白,是那么回事。
这里不深入涉及金融领域。诸如类似,消费引导生产与借贷引导消费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计划部分支撑起全天候巨大坚实的保护伞,市场部分丰富了人民群众多彩的日常生活。国家不必操心针头线脑,私营不能染指国家安全。
抓大放小。宏观国家计划,微观交给市场。宏观经济要用有形的那只手,微观经济要用无形的这只手。计划的方式补上短板,市场的方式补上缝隙。
经济全球化模糊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鸿沟。高度融合,高度互补,高度互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面一体化。
美国纠结的并不是经济全球化,没有全球化他们吃什么?他们纠结的是中国占了全球化的便宜,想推倒重来,另起锅灶不带中国玩。晚了。
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主义那主义,发展经济国家富强人民安康就是好主义。
抽象概括的讲,人类自古以来的一切社会活动,也包括暴力的革命行动。其本质还是经济物质的分配。
经济好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经济不好,什么都好不了。闷头发展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永远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