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成功学的解药。
主要是谈最新研究发现的成功学方法论和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
1、 科学的励志和励志的科学
中美日三国成功学强调不同的维度。
中国强调社会关系是第一生产力。谈话、沟通、人脉类书籍大行其道。日本强调品格,秉持武士道精神。美国更爱谈“积极正面的思维”强调自尊和自信。
成功人士不要光读他的传记。在作者推荐的2018年度书籍《权力》里提到:a\成功者擅长自我展现,他们擅长告诉大家别人想听的东西,也擅长表现崇高与美好,他们过分强调正面品质,负面和消极面只字不提。b\历史是由掌权者写成的。真相并不为人所知。c\强调正面行为的成功故事,有助于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公正的,符合人类的心理预期—公正世界假设。并让我们看到我们希望看到的东西,即便他们其实不具备这些品质。
哪种理论对成功有帮助,不是靠传记,而是靠大规模的数据统计。
只有科学的励志理论才能让成功可以复制。目前比较成熟的有意志力理论。
根据统计表明,各种性格对成功都没有影响。能左右成绩的品质只有一个,就是自控。
如果要预测学生成绩,自控的表现比智商和入学成绩重要。排除智力因素,个人成就,家庭幸福、人际关系最能决定成功的只有自控。
自控需要意志力。意志力不是我们理解的美德,无法通过说服教育来提高。它是一种生理机能,象肌肉一样使用会消耗能量,用久了会疲惫。它是一种有限资源,用在这里,就不能用在那里。
补充能量可以增强意志力,意志力的能量来自血液里的葡萄糖。肌肉可以锻炼,意志力的容量也可以锻炼。
做选择会消耗意志力。商家利用“决策疲劳”这个原理,诱导买家做决定,遵循先易后难的规则,先提供一堆选项,最后提供一些无用而昂贵的选项。这种方式还能提供顾客满意度。
冒险会需要意志力,美女广告也会消耗意志力。
养成好的习惯能减少意志力消耗,另一个手段是自我监视。增加一面镜子都能有效提供自控。
自我暗示,正面冥想无助于提高意志力。有效的办法是“常立志”。通过做一些日常小事提高意志力,然后用在其他方面。
意志力很少用来自夸,成功很少总结成意志力的成功,失败会归咎于它。
中式教育强调自控力的培养,亚裔比其他族裔有更高的成功率,靠的是从小的意志力培养。中国文化不擅长科学思维,在自控力实践上却遥遥领先。
自控力的根源于意志力,这篇文章从很多维度对意志力的方方面面做了科普。
2、 匹夫怎样逆袭
通过3个事例引出格拉德威尔《大卫与歌利亚》这本书。
这三个事例是:硅谷的印度移民创业公司老板如何指导女儿在篮球比赛中获胜。有失独症的患者怎么成为高盛的主席和CEO。以及马丁路德最重要的助手怎样利用照片引导舆论和组织游行示威。
匹夫如何逆袭,也就是大卫怎样战胜歌利亚的故事。
关键在于两点:
[if !supportLists]A、 [endif]你的不利条件,在某些情况下是你的有利条件,而巨人的所谓有利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他的不利条件。
[if !supportLists]B、 [endif]你绝不可以按照对手的打法去跟他玩,你有时候得使用非常规手段。
尼采说: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更强大。反脆弱的意思。考察大英百科全书的历史名人,四分之一出自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对普通人是巨大的困难,对超越这个困难的人来说,这意味着自立和强大。
困境不可怕,优势不见得都好。
倒U曲线:在一个东西的成长初期,每多投入一分,就有一分回报。然后进入平台期,继续增加投入,并不能获得更多的回报,而过了平台期再投入,回报反而是负的。
家庭财富和教育的关系就是这样。理想的班级人数在18-24之间,太少少听不到不同声音,太多老师照应不过来。
行使力量,也存在倒U曲线。
作者结论:
一般有创造性的人物,都要有点特立独行的气质:你要敢于做一些社会上通常认为不应该做的事。你不是去适应这个社会,而是让这个社会适应你。他们追求取胜,他们根本不追求别人喜欢。
维护现有的社会格局和强调遵守游戏规则,那是高富帅的事情。而改变规则则是屌丝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