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反复出现的学习问题是什么?(作答要求:选一个自己反复出现的学习问题,如拖延症、不会提问、不会批判性思考,详细展示)
我反复出现的学习问题是很少提问、不会提问。首先很少提问的原因可能是我习惯于接受知识,不喜欢提问。不提问可能就导致我对知识网络的构建比较困难,缺少逻辑。长期以来不提问,我现在也没学会提问。怎么问问题、问什么问题都比较困扰我,这是一个比较糟糕的问题。现在的我逐渐意识到如果学不会提问,学习好像也搞不上去,更谈不上知识的创新。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了解了许多提问的模版,以前从来没想过提问也很有方式方法。
(2)针对我的上述学习问题,基于课程知识,我形成了什么原则?(作答要求:基于课程知识,找到自己学习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形成应对原则;脱离课程知识分析原因,意味着缺少理论支撑)
上述不提问的问题,根源就是我的思考习惯。我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所以对知识、信息的来源第一反应可能是接受而不是质疑其真伪性。有的时候不提问的一部分原因是不敢提问,害怕自己的提问没有意义,像是说废话。但是我现在意识到不提问可能更严重,对深入学习是不利的。
基于此,我形成的原则1是先记录思考,参照提问的模版,根据自己的思考内容多去问,即便质量不高也得先克服不问的问题。
关于不会提问,自然是缺少提问的经验,不常问自然不会问。不会提问还有原因也是缺少批判性思考,就是习惯于接受而不质疑,所以要真的去提问就什么也问不出来。
我形成的原则2是学习批判性思考,学习别人是如何提问的(辩论赛、读书等),然后结合老师的提问模版,从基本的定义开始提问,逐层加深。
(3)我是怎样检验上述原则的?(作答要求:展示自己检验原则的具体过程,要求有时间、地点和具体的原则,说清楚自己之前的做法和优化后的做法,并清楚原则检验结果等)
原则1的检验:
时间:2023年4月8日星期六和4月9日星期日18:30到21:00
地点:笃学楼A504
检验方法:在学习大学物理和理论力学的时候,我拿出工大信纸开始记录一些问题。记录知识的定义、来源和应用等等,然后看完书后根据这些问题去回忆、思考,能答出来大概率就是掌握了。以前只是看书,没有提问的环节,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又掌握了多少。事实是以前的学习(大一上)缺乏深度,很多知识基础理解不到位。
优化前学习高数,往往只是看懂了,没有掌握,一做题就不行了,发现概念都不清楚,然后复习也没有主次。优化后学习高数,通过提问的方式去预习和复习,效果很好,从定理公式到应用都有比以前更深的理解,思路清晰。
原则2的检验:
时间:2023年4月8日星期六和4月9日星期日18:30到21:00
地点:笃学楼A504
检验方法:本课上张老师一直督促我们去提问,并教给我们模版。我在碎片时间也在读《超越感觉》从而学习如何批判性思考,其实际上这对于如何提问是有帮助的。以前很少提问也很少去批判地思考,现在消除了“自己的最好”这样的错误观念。反而去多提问多请教,我认为比以前好很多。尤其是经过一番提问后,我可以构建知识框架或者画知识导图等加深理解。
优化前对高数内容的感知很差,无法理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分不清主次。优化后能够按照提问的层次性去疏通知识,可以连接知识点,然后理通前后逻辑关系。
证据:
(4)如果原则有效,我还想怎样用上它?如果原则无效,我该做出怎样修订?(作答要求:如果原则有效,要说出下次原则应用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如果原则无效,说出修订后的原则及检验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原则1对于目前的我是有效的,克服不提问的问题,我就得先多问。下次应用就是学习其他课程知识,地点在自习教室。
原则2针对长期目标来制定的,我要改变以前的不合适的思考习惯。现在上了老师的课和读了一些书后,有了很多新的思考。短期来看也是有效的,开始改变不提问,乱提问的旧状。结合提问的模版,可以引导我去提问,提更有质量的问题。
本文是【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课程作业,作业类型是“原则形成报告”,指导老师是张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