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个月,看了挺多小说、文章的,既有韩寒的《零下一度》、《洪水猛兽》、《去你家玩好吗》、刘瑜的《观念的水位》、《送你一颗子弹》,和《小王子》,还有读者文摘、《晚安,我亲爱的孤独》诸多爱情小说。算起来的话,这个学期看了快有十几本吧!可以说我的真正的读书生涯可以从初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金庸小说开始,然后中道夭折。高中的话为了应付语文考试中的名著选择题目,买了一本厚厚的名著导读缩减版。依稀还记得有堂吉诃德、红楼梦、家春秋、巴黎圣母院等经典著作。可是这些贴着考试的标签却始终换不起我对于小说的兴趣,也许是当时高考认为这些名著也就值3分,还比不上一到三角函数的大题了。大学四年自始至终都没有看过任何的课外读物,基本上无聊的时光都用于和女生一起出去玩、看电视、看电影,再者到处串别的宿舍。然后考研结束后,室友送了一本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暑假无聊的时候翻了翻,只不过觉得这个小说构建的世界比较有趣,有过一点感动,但是对于读书还是没有太大的感受。我和小说就像是两个独立、风马不相及的世界,本来以为不会有太大的交集。后来读研这一个学期,没有那一伙陪我疯狂的好朋友,连身边的女生质量都下降了一个台阶,留给我一个人的时间便多了起来。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了一个月左右,不开心的时候还是如往常一样喜欢和别人倾诉,把对于这个对我有深深恶意的生活痛诉一顿。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偶尔在图书馆看了会小说,第一本就是韩寒的《零下一度》。这是韩寒初高中陆续写的文章,整合成一本随笔文摘集。对于里面的诸多故事颇有感触,对于那一个狂妄到天上去的混小子我是如此痴狂。他笔下很多东西是自己一直以来隐隐作痛的根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这个无比瑰丽的世界中恍如隔世,邂逅曾经的初恋一样让我欲罢不能!总感觉有人在我的心中放了一颗定时炸弹,然后头也不回就走了,在下一秒钟我会爱上了读书。可能这就是我看书的原因吧,没有太多过于伟大的理由,就是在我无聊、孤单、寂寞、无所事事的时候,一本书恰巧放在了我的面前,而我像是急需温暖的病人抱着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就这样读书成为了我日常的一件事情,和睡觉吃饭陪女生聊天一样习以为常。
读书的话,经常会被书中那些文字给打动,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我一直都是誊抄下来,奉之为金科玉律、治世良言。然后慢慢感觉如有所思,每天就这样的写了几百个字,不过大多是日记的形式。慢慢地对于写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看完刘瑜老师的《送你一颗子弹》后,写作的欲望得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书中描写的多半是琐碎的生活细节,包括生活中一个老头、看的一本书一本电影、那些无聊生活的感触,就这样点点滴滴串联起一个孤独的人在稀薄生活里,喝着一杯咖啡,眼神空洞看着这个世界。就这个习以为常的单调生活在笔者下显得如此生动形象,正如刘瑜老师所说的:不是生活发生事情的密度,而是对于生活的态度决定你。在不断看书写作的过程中,我也尝试着把我的单调乏味的生活用不同的色彩给描绘出来,原本黯淡无光的日子慢慢有了色彩,在这块画板上我用文字去把心中那些色彩斑斓的花花草草给创作出来。把那些花花绿绿的萤火虫装在了罐子里,陪着度过了无数的黑夜。
论写作的话,我也没有很多的话题可以去碰触。一来是读书甚少,鲜有很多振聋发聩的语句。二来的话,生活过于平淡,缺乏应有的戏剧冲突,所以硬生生得记录下来略显枯燥。后来我在当当上买了几本写作的书籍:《成为作家》、《30天写小说》,说实话我确实被这种写作的书籍鼓舞,于是前半个月开始着手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当然现在还处于创作的中期,感触也颇多,也和我最初的预想相差甚远。写着的过程会对于我粗糙拙劣的文笔捶胸顿足,稍有微辞。但是我还是继续写了下去,毕竟自己做的孽自己哭着泪也要把它完成。现在的话,我也不去顾忌太多,且行且吟,完成一个月写成五万字的小说这个目标即可。在我过年前修改后我会放在网上,像我现在一样,放在网上接受大家的“冷嘲热讽”,接受阳光的曝晒。可能以后很久一段时间都会无人问津,毕竟我也不认为我的文章有什么可读性。我也预料到这个结局,所以我也不会为了他人的目光刻意去改变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有过太多任性的目标,渐渐也明白了生活不是我家开的银行,也不会对于那个空头支票抱有太大的幻想。于是很多时候我们大家会把这些理想束之高阁,锁在阁楼上的小黑屋中,任由它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满灰烬。是啊!又不是除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狗、猴子、鸡、鸭又何尝不想了。在松松垮垮的世界里,我们都希望能够像武侠江湖里的那样,荡气回肠、恩怨情仇、快意人生。但往往在这里我们都缺少了一个敌人、一副藏宝图、一身旷世武功、一个妙龄少女、一件绝世武器,甚至没有一匹坐骑,最后那些冒险之旅都无疾而终。我的话也没有想过读书写作会有任何的回报,精心经营这一份爱好就行了。所以给自己一个目标,给自己一个喜好,在你迷茫、孤单、寂寞的时候,还有方圆几十分钟的去处,在那里有着温暖的壁炉,放着古典音乐,在书桌上放着一杯煮好的咖啡,和你想看的那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