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战争片看过不少,残酷的、压抑的、亢奋的多多少少都见过。
但拍的这么克制的 就是《THE PAINST》了
全片很长 对于那些喜欢感情上大开大合的观影者 这部片子是不合适的 对于那些喜欢男主开挂灭全队的 这片子也是不合适的
这部片子就是男主个人的逃亡史 甚至也没有多少的戏剧性 也没有多少深刻的东西在这里
导演的目的只有一个 通过一个钢琴家的眼睛向我们展现众生相 以及他在艰难岁月里的苟且偷生
选取几个映像深刻的片段跟大家聊聊吧
1.老头从高楼下坠
这一段最吸引我的就是导演的拍摄手法 导演给我们的并不是德国军官的视角 而是斯皮尔曼一家的视角
这种视角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窥探 因为窥探 所以我们更能感受到斯皮尔曼一家的害怕
那种与之相隔的生疏 却又夹杂着如此相近的死亡 矛盾却真实
2.两个老人的抢食
两个老人的抢食并不难受 老头把脸摁在地上吮吸食物的时候也不难受
难受的是突如其来的手 把老头的帽子抢走了
不得不说,导演对细节的把控非常好 甚至充满了想象力 那突如其来的手不可不谓神来之笔 留给了观众无尽的猜测 也让人们管中窥豹
集中营的人间百态在这伸出来的手上 一览无余。
3. 去集中营之前
那是一个宏大的画面 导演花了很多时间 在刻画这一场面上 这里集中了各种各样绝望的人们 有亲手把自己一岁大的婴儿掐死的母亲 有纸上谈兵的老头们 还有重逢的皮斯尔曼一家
那群老人的对话 其实包含了一些对大屠杀的反思: “只要还残留着一些幻想 大家就可以苟延残喘下去”
“每个人都在等待抗争 但是却被这个或那个拖延下去”
“谁都会抱怨 缺乏的是行动”
当然站在上帝视角去审视他们 是极不公平的 但是这些反思 并不是为了高高在上的去指责或者嘲笑 而是为了让我们后辈去思考 导演也没有在这里发表什么高深思想的想法 他只是单纯的告诉我们 :“对,没错,就是这样”。
其实这个片子里残酷的镜头太多了,没有必要再去替那位反复念叨“我怎么做了这么一件事”的女人哭诉,导演也一直没有这么做 这也是这部片子的高明之处 从不刻意渲染 卖惨 只是告诉我们:“对,没错,就是这样”
4.钢琴师颤抖的手
说这是一部钢琴家的片子,可是从头到尾我们只看到几处钢琴家弹钢琴 。若是按照一般的套路 ,那肯定是哪怕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钢琴家仍然抱怀音乐梦想 创作激情 然而并没有。皮斯尔曼就是个卑微的普通人 与我们一样 用他的话讲“食物比时间重要” ,换句话说:“命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即便如此 ,导演安排了几处细节, 就是皮斯尔曼“颤抖的手”和总是若有若无的琴声。起初,我是真的以为那只是为了表现他的惊恐 ,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实际上是 皮斯尔曼在幻想着弹钢琴,这一相似的情节不禁让人想到木心。木心说:“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或许,当他们将手指在空中曼舞时,所思所想 差别不大。
片中,当皮斯尔曼脱离了搬砖的地方,在友人帮助下来到公寓里时,出现了一架钢琴。看到这里时,我的内心是拒绝的,因为非常害怕男主开启作死模式,弹钢琴然后被人发现藏身之处。
偏偏导演在这里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皮斯尔曼轻轻的打开钢琴,安置好座椅,下一秒镜头一转,钢琴声响起。正当我以为皮斯尔曼将要在作死的这条路上不撞南墙不回头时,镜头给他的手来了一个特写,原来他只是在摆样子,翻飞的手指并没有真正的按到钢琴键上。
此时此刻,我不禁一阵头皮发麻,那一刻的触动太大了。这个假弹钢琴的镜头在我看来远比后面月光下男主弹琴的镜头,带给我的冲击更大。
这一幕不禁让人遐想,他那时那刻的心境:钢琴近在眼前,却无法上手。
如果他指尖无法触碰的是那被困住的自由,那么响起的音乐便是在何时何地都无法被夺走的高贵。
琴声很短,却给人足够的冲击。
5.月光下的弹琴
如果说前一次弹钢琴缺乏许多准备,那么这次月光下为德国军官的表演,可谓万事俱备。那时那刻的皮尔斯曼不知道接下来的命运是死是活,再加上病重、极饿、寒冷,一位艺术家的情绪此时此刻都以酝酿出来,等待的只是爆发。所以刚上手的时候,皮尔斯曼还只是畏畏缩缩,但当琴声结束,他已经挺起胸膛。那一刻,他突然想起来了,没错,自己还是个钢琴家。
哪怕下一秒会死,这一刻我也已经忘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