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最近新招入了一批新员工到我们产品部门担任产品经理。这些新员工都是刚刚校招进入部门,看到他们就想到自己刚入职时候的青涩。由于我工作的关系,经常与这些新员工接触。一日,其中一个同事小C有事找我帮忙,给我发了封邮件,前文叙述了有一大堆,表示进入部门如何荣幸,部门人对他有多好,到最后才告诉我:“请帮忙协助处理如下电子流审批。”
我看着这封邮件,感觉云里雾里:现在的小盆友,都这么啰嗦了么?
之后一日,另一个新员工小E通过公司及时通讯软件咨询我部门相关的事情。虽然文字一点都不罗嗦了,相反极其言简意赅,但是,那口气让人读来还是有些不舒服,“好”、“嗯”、“对”这些简单的回复,像极了我接触的几个领导的回复方式。我知道是对方的聊天习惯所致,但仍忍不住暗自疑问:你以为你是领导么?
互联网极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除了电话或者面对面的沟通,如今我们更多的交流方式集中在了文字与文字的对话,比如微信。微信聊天,也会有人聊得来,有人聊几句就冷场。因为虽然是简简单单几个文字,却会使对方接收到不同的信息。也许少打了一个字,就会使对方产生误会。
我有个女性朋友,乖巧可爱,说话也甜美。然而微信上我却和她聊不了几句,只因她的聊天风格,像极了我接触的几位领导:惜字如金而且没有语气词,简单的“好”、“知道了”,冷冷的足足把我冻住。若非知道她真实的处事风格,否则真的聊不下去了。
而平时工作上聊得好的,可能就真的成为了不错的小伙伴。我每天面对同事请帮忙协助提醒领导处理申请的过程中,不同的同事沟通起来有不同的风格,虽然公事公办,但是总会有情感带入。有些同事的沟通就会使人觉得很舒服,仔细推敲,无非是用了很多的语气词:亲、好呀、是的呀,等等。这种自带亲切感的词语,会使对方更容易接收请求。之后这位同事的申请,我都会愉快地去帮忙。
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带去不同的效果。就拿“好”、“好的”、“好的呢”、“好的哈”这简单的几个字词来举例,每一个词都表达出来了截然不同的口气,适用不同的情景。
1、“好”:作为主管,面对上一级的汇报或者申请,可以简单一个“好”字,带着明显的距离感和层级关系。当然,亲民的主管随意选择表达方式,甚至可以选择淘宝体。
2、“好的”:作为下属,面对上一级领导的指示、安排,或者其他情况,“好的”即表达公事公办。
3、“好的呢”、“好的哈”:同事之间或者朋友之间,根据亲密关系或者事情情况而定。语气最为委婉。如果还需要更加亲密的表达,那就选择“~”或者符号表情例如“^^”等方式。
当然,如果特立独行,可以我行我素:“你怎么想与我无关,我表达了我要表达的。”但是,沟通毕竟讲究的是从输出-传递-接收-理解的整个过程,如果仅仅考虑了输出和传递,而不考虑后面的效果,那么这个沟通可以视为失败案例。
话要讲清楚,不仅仅要求是不罗嗦、直击重点,还要考虑对方对信息的接收效果。回头可以看看自己日常生活中是什么样的语言表达风格,再看看文字聊天如微信或者邮件中的风格。如果您有微信中被拉黑的情况,那希望不是因为这个简单的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