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不知道写什么,于是把自己看得一本书,真相与错觉跟大家分享一下。
你觉得自己有自知之明吗?
是真的有自知之明,还是个人错觉呢?大部分人仅仅是个人错觉。
幸运的是,组织心理学家塔莎·欧里希在《真相与错觉》中指出,洞察自我是一项可以培养的技能。她通过对《财富》500强企业及其高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并结合数百项研究成果,揭示了关于自我认知的谬论与陷阱,告诉我们对自己有哪些误解,如何发现内心的自己,如何让他人告诉我们关于自己的真相。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惊人的技巧与策略,帮助你实现并进步,在生活与工作中更加充实、自信与成功。
【作者介绍】
塔莎·欧里希,组织心理学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她常年为数十家《财富》500强企业做领导力培训,曾被美国管理协会评为“最受瞩目领导者”,并于2017年从140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列马歇尔·戈德史密斯评选的“100名教练”名单。她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企业家》和TED网站撰稿,在《财富》《福布斯》《纽约时报》《快公司》和《商业内参》等媒体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95%的人认为足够了解自己,然而真正拥有自我意识的人数占比不超过15%,听了以后是不是感觉危言耸听。
工作中。比如公司发年终奖,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公司中的5%或10%,如果拿不到年终奖觉得是怀才不遇,绝大多数人是在工作中没有自知之明。
生活中。比如在一些相亲节目中,有些人资质平庸,但要找富二代,高学历,身价上亿。
调查显示70%的女性认为优于70%女性的。就连调查犯人的结果,他们都说自己是遵纪守法的,如果你遵纪守法怎么会进监狱呢。
没有自知之明这一点,你有我有大家都有,我们都是普通人。
那你会想,那些大人物或者是那些伟人应该没有这个毛病吧?
对不起,你还是想错了,这本书里就说,一个人觉得专业知识越丰富,认知盲点的危害反而更大。
在书中列举了成功的创业者,大领导,大老板,他们都很有成就,一个人支撑这么大的事业,按道理,这些人认知水平,能力要比普通人高多了吧,但这些人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毛病。
文中还列举了成功领导了美国独立运动的被称为美国国父的一代伟人乔治华盛顿,在一场战争中的惨痛失败。就连这样的人物都存在着这样问题,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到底是什么构成了现实中的自我意识呢?
关于这个问题,作者塔莎.欧里希是这样定义的,“说自我意识是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意愿和技能”,那些拥有这些能力的人,叫做“独角兽”,这个独角兽是称呼拥有自我意识的人。
这样的人需要拥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洞察力:
1.明白自身的价值观(指导行事原则)。
2.热情(热爱的事情)
3.追求(要体验和实现的事情)
4.环境契合(要求有一种能让自己开心和投入的环境)
5.模式(始终如一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
6.反应(体现能力的想法、感受和行为)
7.影响(对别人的影响)
拥有其中一种就是对自己构成了自我意识。
如何增强自我意识?
在此之前,先如何清除俩大障碍。
1.盲点
关于盲点,作者在书里提到一个概念,叫史蒂夫病。这个案例呢,就是公司的一个高管组织案例的。主人公主管史蒂夫,它的特点呢,用七个字总结,能力强,但招人烦。这个史蒂夫,蛮横跋扈。脾气还特别的不好,喜欢打击别人的积极性。在公司里,员工说他是彻头彻尾的混蛋。但是她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自己是具备了。制定目标,鼓舞士气,严厉即却不失公平。
作者在书中写道,这种现象在美国存在的很多。有财富,有学历,身居高位的人,有学识的人,往往更没有自知之明。领导权力越大,越容易高估自己和普通。管理人员相比高管更容易高估自己的同理心,适应力,指导力,协作力,还有自我意识,而且经验越丰富,越容易犯这种错误。
原因很多:
第一 职务到了一定级别,很难有可靠的机制,提供业绩评估所需要的真实反馈。
第二 一个人25岁到35岁之间,自我评估会比较准确。35岁到45岁,自我评估准确度是下降的,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的薪酬与其天赋以及业绩的关系其实不大,反而是和公共洞察力的关系,比较紧密。
三个盲点。
第一,认知盲点,一个人在具体情况下评估自己的能力时,不太了解自己。有几斤几两,他不是以自己表现为基础,更多的是对于自身潜在能力的总体信念为基础。
第二,情感盲点。我们常常处于个人情感,并对比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做出一些决定,甚至包括一些重要决定。
第三,行为盲点,大多数人会经历这一盲点,但意识不到。这点往往跟自己的视角不同有关系。一个人很难清晰,客观地了解自己,遇事常常按照自己的角度分析,而不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分析。
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