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真的很有感触,家庭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个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从小是爷爷奶奶带我长大,几年前爷爷奶奶相继离世后,觉得这世上再无牵挂,也没有了家。
不过今天不是要跟大家讲述我曲折的成长史,是想和大家讨论一下你们觉得每一个“走歪”的孩子是不是都是父母造成的?
人的一生中,会经历两个叛逆期,一段在儿时1——3岁,第二个是在青春期。
大家都知道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叛逆,因为这是他们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始不断强大,对父母的崇拜也开始减少,有了其他的偶像,也会更想要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不想要父母过多干涉自己。这个时期的他们是压抑、孤独又神经敏感的。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大部分的人会在这个阶段受不了自己的父母唠叨,会顶嘴会吵架会想要跟他们对着干,这些都是在向家长宣告主权争取自我空间的做法,也有人会在这个时候走上人生的另一个岔口,辍学、抽烟喝酒上网成瘾……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例子。
曾经,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家庭,但由于一些原因不愉快的离婚了,女儿跟了爸爸。后来爸爸找了个女朋友,对小女孩很好,那时的小女孩才七八岁。可后来她的爸爸没有跟这个阿姨在一起。
过了几年后爸爸又认识了一个阿姨,这个阿姨对小女孩很好,给她买漂亮衣服、鞋子带她吃好吃的。也很勤快,收拾家里又有自己的工作是个导游。没多久爸爸就再婚了,婚后开了家火锅店想要这个阿姨不用出去奔波,可能人与人交往就是这样,一开始展现的都是表层的美好,认识的越久才会渐渐的暴露出本质的自己。这个女人花钱大手大脚,而且也是个离过婚的女人,有一个快要成年的儿子在老家。又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去了内地能有好发展,于是爸爸就带着女儿离开了这个生活了这么多年的地方去到这个女人的老家,住在她的家里,又重新找了工作。
可是就在这时,一切开始变了。本来是经理的爸爸来到这只能从头开始当了个小员工,本来生活的很好的女儿来到这里为了能跟上进度留了一级,周围全是不认识的人和听不懂的方言,爸爸总是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这个女人对小女孩没那么好了,会骂她,看不惯她,家里的老人也觉得小女孩不够活泼不怎么说话,还会跟她爸爸告状,而爸爸总是不问清楚就对小女孩一顿责骂。就是这样长期的压抑让小女孩开始变了,她很早熟,总是能说出一些让大人觉得吃惊的话,她离家很远,身边只有爸爸,而爷爷奶奶妈妈姐姐等等的亲人都还在以前的地方等她。她想回家,可也回不去了。后来女孩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也开始早恋,甚至还开始偷家里的钱。被发现后,大家都能想到,当然还是一顿打骂。
她的父亲也很累,努力赚钱居然还要养这个女人的一大家子,就连家里老少的电话费都要他交。他也知道自己的女儿过得不好,所以又一次选择了离婚,这一次他独自带着女儿搬离。就只有他们俩相依为命,他以为这样女儿可以不用这么压抑,会有所好转。可事情总是不会像我们想的这样发展,女儿才初一,谈了一个社会青年,还离家出走。这让她的父亲暴跳如雷。报警又去男方家里抓人,说了很多不好听的话,可是父女之间却从没有过一次心平气和的沟通。父亲觉得他为自己的女儿已经付出的够多了,女儿总不理解他。谁知道女孩是怎么想的呢?是她的错吗?
我觉得不是。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大人最先做的不是指责和质疑焦虑而是应该自省,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应该要学会聆听而不是劈头盖脸的一顿责骂。你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与你平等的人去尊重去沟通,你要先理解孩子的感受,她为什么会这样做,不要把自己觉得对的和好的事情都投射在孩子身上,她没有义务帮你背负。
她不再想要和你说话也不想回家的时候你要想清楚是不是自己无心的举动让她觉得和你沟通是无效的,曾经她向你建议和你交谈的时候你是不是没有给予她尊重,你让她觉得家已经不再是个安全岛,所以她开始逃离,自己寻找让她觉得安心的地方和人。
她是你的孩子但不是你梦想的继承人。现在有的家长总是给孩子报各种各样学不完的班,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但是童年就该是孩子享受的美好时光。会想一辈子就只有在步入社会之前的时光是最令人怀念的,一句“我是为你好”就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抹杀了孩子所有的自由和权利是不是太不公平了。父母总是在按照自己的理想自我在塑造孩子,如果孩子跟自己的理想自我相差太远就会引起父母不满,而孩子自己也会容易出现强烈的叛逆,这个叛逆也许会在青春期爆发也可能是更久的以后。
所以在这里也建议跟这位父亲一样的各位家长,在孩子表现异常时不要只想着怎样解决孩子的问题,更应该学着找找自身的问题,跟孩子一起成长,毕竟孩子会是你最好的老师,也是你的一面镜子,学会和孩子相处是你一生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