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朋友圈开始刷屏“悼念”,《巴黎圣母院》也登上了亚马逊电子书销量冠军。我也和其他人一样一边为它痛心一边不断感慨当时没有好好去欣赏它。
记忆中路过圣母院不下5次,第一次绕着它欣赏了一圈,却苦于脚部过于劳累就没进去,此后的几次也是在外部参观欣赏,看着排队进入的人群就总想着下次再进去吧。直到一个月前还匆匆从圣母院面前路过,哪知道再次关注它竟是一场大火的悲剧。800多年的人文瑰宝几乎毁于一旦。
印象中古老的欧洲街道总是铺着黝黑发亮的石板路,坑坑洼洼的。两旁的建筑总是挤在一块儿,只在中间留下窄窄的空间,总让我纳闷,古时候人口更少,为何城市一定要建得如此之拥挤。西岱岛那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马路汇聚成一个多路口的交叉路口,走着走着一个拐角处突然就出现了一片广场,巴黎圣母院赫然在目。呈方形的教堂门面实在不多见,反而给我一种萌萌的感觉。相比典型哥特式冲天的高大伟岸,巴黎圣母院它端庄方正的形象以及米色的外墙更给人亲切感,没有人类在上帝面前的渺小感,却多了一分母亲张开双臂拥抱孩子的温暖。
环绕圣母院至侧面,哥特式建筑的特征流露了出来,好似肋骨一样的长长的支撑架从教堂正中向两旁延伸开来,外墙颜色也由米黄色变成了灰黑色。高高的石墙上,数不胜数的鬼怪雕塑狰狞着看着下方的人们。即使身处现代,即使马路上不时的有车辆经过、欢愉交谈的人们,看着这些雕塑依然能感到心中的凉意。更何况几百年前的人们,估计在面对圣母院的雕塑时所感受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地狱吧!至于那个大火中倒塌的尖顶,很可惜当时的我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它,直到回过头来翻相册才看到。
已经记不太清巴黎圣母院是否会在每个整点敲响钟声,但说实话圣母院在当时并未引起我太多的关注和重视。欧洲的教堂多如牛毛,更何况作为建筑,卢浮宫和科隆大教堂更能震撼到我。所以一直以来我总认为只是雨果的名著才给予它如此高的知名度和传奇色彩。但是在这一次的大火之后,我才真正仔细地去了解它,观察那些消失的文化瑰宝。纷繁复杂的雕梁画柱、姿态各异的人物,还有巨大的玫瑰花窗。我们已习惯对身边太多绚烂美好的事物视而不见,人们对它的关注除了这次大火以外估计也就是在《刺客信条》中惊叹游戏对现实的百分比还原度吧。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可音乐转瞬即逝,同样的乐谱在不同的演奏者手中表达的内容不经相同,即使用最一流的录音技术也无法完全保留原声的魅力。但建筑不仅仅能历经岁月得以保留,而且好似陈年的酒,历史和岁月还在不断雕琢着它们,赋予它全新的魅力。可谁也没想到石头铸造的教堂也被大火侵蚀,徒留下手机中的一幅幅照片,仿佛是它们的遗照。建筑一旦毁灭就真的没了,再怎么重建都或多或少失去了它原本的味道。
不自觉地,总在想万一卢浮宫、故宫失火毁灭了会是怎样。不是胡思乱想,卢浮宫内部易燃物更多,庞大的建筑难免有管理上的疏忽。特别是欣赏到它们那代表人类文明的杰作,更生一股爱惜之情,甚至不忍快速走动,怕扰乱了宫殿内的空气~~
5个星期前,我刚刚写了一篇简书小短文,提到法国人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就是他们对美的敬畏之情。类似巴黎圣母院这样美好的人文瑰宝在巴黎还有很多,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保存。它们是全世界的瑰宝,只有在失去时、被毁坏时,才引发了我们的注意。巴黎圣母院是不幸的,也是万幸的。因为它得到了全人类的宠信和关注。那么,在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遗作在被默默抛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