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大学》学习录:6(根据康熙皇帝听课讲义《日讲四书解义》整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孔子说:“古人对于做每件事情都讲究先后顺序,而这里把格物当做先要做的是何意思呢?事物极至的道理散见于具体的每个事项之中,去彻底的研究而无任何遗失,这样就可以知道它了;存于我心的知,推广至全心而没有遗漏之处,那么这个知就会无所不在了。知存在于内心,由于知的光明所照,对于善恶的辨别就不会混淆,而后,心所发出的意就不会介于真伪之间了,那么意就可得而诚。意诚,内心的私欲就会被去除,而天理则长存于心,然后我的这个虚灵不昧之心体,就没有丝毫的偏倚,而常处于中正。心正,就会防止内心偏于放逸或紧张,而违背常规的行为自会远离,而后,我的身体就会合于规范法度而能够修正了。修正自身,则会由己及人,这样全家族之众人都会有法可取,而都能遵守约束,如此则家可得而齐了。家齐,则会由亲族推及到其他家族的众人,而后全国的人都会根据这个原则去仿效,从而使民众都能服从于政治和教化,如此国家就可以得以治理。国家治理好,就会由近及远的影响其他国家和地方,而后天下之人都能看到并感受到,而共同遵循这样的道路,天下就可得以太平。”
由此观之,古人传承的大学之道有所先后确实是这样的。颂扬尧称为钦明,称赞舜叫做睿哲,可见格物致知为修身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克明峻德,而后要做到使九族亲睦和善,使百姓有辨别和彰显正义的能力,使万邦和谐相处。古代帝王治理天下之道和这里所讲的是一个道理,管理国家者应当用心研究。
张居正讲:至,是尽处,人能于天下事物的道理,一一都穷究到极处,然后心里通明洞达,没有丝毫的亏欠和遮蔽,这样这个知,于是乎就可达到尽处。物格而后知至,可见致知在于格物。知既然达到了尽处,然后善与恶、真与妄,都见的分明,内心发出来的念虑,都是真实,没有丝毫虚假,这个意于是乎可诚。知至而后意诚,可见想要诚其意,当先要致其知。意诚,然后内心就会去除私欲,留存天理,而这虚灵的本体就可以端正而无偏了。意诚而后心正,可见想要正其心者,当先要诚其意。正心,然后就会检点约束自身,以符合规矩,凡是一举一动,都符合道理,而后身体无处不在修正之中。心正而后身修,可见想要修正其身者,当先要正其心。身修,然后能感化那一家族之人,都能遵守我的约束,那么家族就会管理的好。身修而后家齐,可见想要齐其家者,当先要修其身。家族管理的好,然后能感化一国的人,都能听我的教化训导,这样国家就会管理好。家齐而后国治,可见想要治理好国家,当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国家治理的好,然后就能感化天下的人,都做良民善众,与自己国家的人一样,这样天下可得太平。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想要明明德于天下者,当先要管理好国家。穷究事物的道理达到知的尽处,是知所止了。意诚、心正、身修,是明德得到了它所该止的事;家齐、国治、天下平,是新民得到了它所该止的事;神圣的经典里面反复说明的,一是看到其顺序不可絮乱,一是看到其功夫不可缺少省略,这是大人之学所应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