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对我的警示之一是不要慢吞吞地读书,一字不漏地读,也不要为了读而读。带着目的快速地汲取自己目前最需要的知识/经验。
💡警示二是找到了解决自己常年读书之后一无所剩的窘况的办法:1.做笔记画线 2.过段时间集中地录入电脑 3.打印出来,带在身边 4.反复阅读,让这些笔记与自己“长期交往”
why
把读书当作一种投资,和作者一样,我也一直是这么想的,所以why的内容可以大量跳过
因为在商学院里不得不读资料,我才发现读书读要领,是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的。
事实上,越读书越能拥有充裕的时间。因为不读书,所以才没有时间。
因为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从头开始尝试,当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但如果读书的话,书中就写着走捷径的方法。
如果用杠杆阅读术,随着读书量的增加,充裕的时间就会逐渐产生出来。接下来,就能够确实地思考较具生产性、策略性以及面向未来的事务,进而,以未来的飞黄腾达为目标。
如果你不愿意不断地给自己新的刺激,那么,就会固执于自己的做法,使自己的视野变窄。尤其是随着年龄增加,成功经验累积到某种程度之后,就会愈加固执己见,无法接受新事物的倾向也会变得更强,而人在这时也就完全停止了成长。
what
读的是“商业书”而不是专业书,快速地吸取别人的经验,解决自己的目标,记录下精华,为自己所用。用“杠杆”的方式去读(目标导向),而不是学院派的方式去读(为了读而读)。
how
1.选书
1.投资的目的要明确(考虑自己的人生目标或现状,意识到现在需要的是什么书)
2.收集和筛选资讯
3.购买方法
1.1选择对自己而言简单易读的书
没有必要去忍受阅读难懂的书籍。如果买了难读的书,其实根本无法勉强自己读下去。
真正符合自身目标和需求的内容,读起来绝对不会感到困难。
1.2与其选专业类型,不如选经验类型
这是因为我的目的是,在别人的成功经验上附加杠杆效益。
我的想法:因此,当我们有别的目的的时候,当然也应该读些专业书。
1.3 选择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书
1.4其他摘抄
我和别人谈话,如果认为“这个人很厉害”,我就会问他:“最近是否读了什么有趣的书?”
把自己读过的书分享给别人去读,还有其他的好处:那就是读了同样的书之后,能产生共识。
2.读书
2.1读书的步骤
读书的目的要明确(看准该读的部分和不该读的部分
设定时间限制(虽然是按照书的内容而定,但平均在一至两小时左右)
浏览一本书的内容(查看“前言“”目录“”后记“等,把整本书的整体结构映入脑海中)
开始读书(读书时要有轻重缓急之分——重要的地方必须熟读,其他的地方就略读抓重点——画线、标号、记录、折页角等做记号)
2.2读书的环境
当你发现满意的场所,读书的效率就会提升。
与其分散时段读书,还不如自行设定每天几点到几点,这样事先订好时间,然后变成习惯,也易于持续下去。
适合读书的时段因人而异,但我还是建议在一大早。晚上喝酒的情况很多,而且睡前读跟工作相关的书籍等话,有时会失眠。
早上读书,是每天激发潜力和调整工作步调的“起搏器”。
2.3设定时间限制
💡这是我半途而废、没效率的原因,读书习惯里面缺少了这一环。
2.4掌握60%就可以了
与其选出全部的一百项来读,而没有学到一项,还不如只选出重要的一项来实践,才能有所回报。
2.5 其他摘要
读书前,先要在心里有个底,就是“从这本书中学到什么?”这样一来,重点很容易进入眼帘,而且其他没用的地方就不用去读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把一本书读完。
把读书的习惯融入一天的作息习惯中。
没有读书时间的概念,就老是抽不出时间读书。
读书前,先决定“几个小时内把书读完”。
不要断了书的库存。没用的书立刻停止阅读。
在重点上画线、折页角,并且边读边把想法全部记下来。
读书的速度并不是要固定,而是要有轻重缓急。
一边读,一边设身处地去模拟书中描述的状况。
3.后续工作
把内容打进电脑里,然后再打印到A4纸上。经常把它带在身上,偶尔拿出来反复阅读。
打开折角的页面,将画线的地方一字不漏地打进电脑里,这样做也可以,但与其这样做,还不如转换成自己的话来打进电脑里比较快。
不一定要把画线的地方全部打进电脑里。有时,你一边打,一边会发现有些地方不需要了。像这样取舍选择后,笔记就会变成精选的内容。
与其读完后马上整理,还不如搁置几天后再打进电脑里比较好。
接下来把自己的想法和发现也附加进去。
以上说明了我个人的方法。在制作笔记上,应该采取最适合自己的做法。
要把笔记经常带在身上。如果经常带着,并反复阅读的话,逐渐会对该内容融会贯通。犹如用惯的工具和手掌结为一体一般,对事务的看法和习惯性的动作也会变成自身的一部分。
如果做了笔记,那么书籍就像被冲泡到无味的茶叶一样,所以珍藏书本也没有什么意义。
将摘录的精华做成的笔记,随身携带在身上。这样一来,则你和这一两行文字无形中也就“交往”好几年了。对于真正重要的部分,要采取“一点都不放过”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