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功能既强大而又富有效率的系统,但这个令人称奇的系统,并不是完美的。“先入之见”引导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导致我们绝大多数人,仅仅停留在“知道”很多并不正确的事情,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和解释世界。例如:对以下两个人进行个性评价,你会更喜欢谁?
小明:聪明——勤奋——冲动——爱挑剔——固执——忌妒心强
小强:忌妒心强——固执——爱挑剔——冲动——勤奋——聪明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更喜欢小明。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这样认为呢?主要的原因有:观察顺序产生了光环效应,第一印象(聪明)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解读,我们会认为聪明人有理由固执。然而,一个忌妒心强又固执的人如果还很聪明的话,那么他身上就带有一些危险性。
人们在观察世界时不可能全知且无偏地进行观察。利用已知信息进行归因,能让我们快速做出“直觉性”判断。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密集、需要做出大量决定的环境之间,没办法对向我们涌来的每一条信息及决策,都进行深入的思考。人们总会尽力保存自己的认知能量,用有限的处理信息能力将复杂问题给简单化。我们或者忽略掉一些信息,以减轻我们的认知负担;或者“过分利用”一些信息,以便不再费力去寻找更多的信息;
那么,我们面对人类大脑的这些局限和常见的偏见,应该如何更好思考呢?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利用行为的“一致性”、“区别性”和“独特性”方面的信息进行权衡。
● 一致性:个体在这种情景下出现类似行为的一致性如何?
● 区别性:个体的这种行为是否具体对应于该特定情境?
● 独特性:其他人在这种情境下出现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如何?
引用:
[1]E·阿伦森《社会性动物》
[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3]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