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聚焦于世界,但他心怀的是自己的命运或生活,他的观点是,弄明白了自己,也就弄明白了世界。
他的观点百分之八十近乎禅,中国的思想家里,思想与之对应的,翰林合教授认为是庄子。道家的“为无为”思想,《齐物论》的“怒者其谁邪?”与“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都体现了看待事物清晰的视域,引入思考。其本质的一面,近乎虚无,强调个体的顺应,同时显现出某种主动性。维特根斯坦同样是如此。
庄子以外,我还能想到的是王阳明。主张在本心上下功夫,“知行合一论”有些类似超验主义,但王阳明更加自信地提供了其可行性,摒弃了超验主义的神秘。维特根斯坦强调的思考,类似于禅宗里面的打坐,而王阳明的思想也是与禅颇有渊源的。即,要用第一次看待事物的角度来对待这个世界,这个时候独立思考,独立的视角才能成为可能,但是,我们的本心往往是被蒙蔽的,就要在心上下功夫。从这一点来看,王阳明和维特根斯坦是相同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思考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当我们在“想问题”的时候,就已经在行动了,该哲学里的思考,是一种最终究的状态。
我原先是最笃信思考的,后来意识到对“思考”的概念有误解,我从一个提倡思考者变成一个“不思考者”。打坐是最根本的在心上下功夫的行为,排除杂念,秉持一念:“念佛者谁?”但首先,要把“我”的存在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有任何高出我的东西,那都是心灵懦弱的表现,是一种作为奴隶,去寻找依附的懦弱行为。打坐没有规范,生活任何时候都可以是打坐,它强调的是诸如儒家的一种诚实的状态,即真诚的面对本心。如果有人能时刻保持诚实,即都像第一次看待事物一样的看待这个世界,那就是活在当下,就能得到幸福。
可是,时代的困境是始终存在的。加缪认为,“荒缪”是人与世界之间、人类精神的渴望与力不能及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的生活依然生活在一种抗争之中,我们的修行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