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用几个词来形容如今的日本,你会用哪些词语呢?是物哀还是侘寂?是幽玄还是极简?或许这些词都无法代表日本的整体风貌,但其追求极致的美学却是全世界早已熟知的事情。
《物哀之美:日本风物记》在某种程度上完整地还原了日本美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从印·象、微·异、物·哀、幽·秘、素·静5大发展过程中带领我们窥见日本美学发展的全部脉络,不论是我们印象中的日本,还是如今崇尚自然之美的日本,或许在许多的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寻、去研究以及反思。
本书作为一部类似于游记的日本文化、生活之书,是由《三联生活周刊》记者葛维樱实地探访日本美学之源而形成的一趟文化之旅,旨在从日本生活的各种领域来探寻日本所追求的极致美学是如何贯穿整个日本的方方面面,又如何与身为近邻的我们相互影响的。
在中西方文化的十字路口,吸收了中西方文化的日本有其独特的美学理念,在各种矛盾冲突下不得不寻求回归之路的日本不知从何时起致力于追求这种极致之美,使物哀、侘寂、幽玄成为了日本各大诗人、作家所追求的精神源泉,不论是俳句、小说、画作中无不透出一种极致的物哀之美,其中比较著名的人物有川久保玲、安藤忠雄、村上春树等等,他们背后的日本美学与文化精神影响了整个日本。
这个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在许多年前中西方文化曾一度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而日本却在逐步发展中窥其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脉络,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日本美学文化,使其呈现出一个多元又个性的日本,让全世界的人认识了物哀、侘寂与如今日本人崇尚的极简之美。
在极致美学的形成过程中日本人有非常强烈地崇物情节,而这种极致的美学追求则体现在物哀与侘寂这两点,物哀是一种对自然的真情流露,而侘寂则是一种老旧的外表下显露出来的充满了岁月感的美,他们认为“物”是一种有着生命的灵性,有灵魂与情感的存在,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日本人眼中的极致之美充满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悠悠情趣。
对于这种物之美的体现尤为突出的文学作品是日本平安时期女作家清少纳言所创作的随笔集《枕草子》。清少纳言可以从很细小的物件中发现它们的美好,即使它小得可怜,也无法阻挡清少纳言对于细小事物的爱慕。
作者在日本遍访体现日本美学的圣地,在京都、高野山、福冈、金泽、奥之细道中探寻日本美学的渊源,从技艺、器物、怪谈、动漫、寺庙、料理等多个角度感受日本的极致之美。就像《奥之细道》中俳圣的心灵之旅一般,典雅、闲寂、幽玄、枯淡……芭蕉笔下的日本,除了美,还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