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章关于方向选择与职业规划的章节。
1. 我对未来很迷茫,怎么办?
单是标题就很大胆,谁会自己抛一个几乎人人都会问而且看起来无解的一个话题把自己带沟里?然而,“观察迷茫的人,你永远也找不到答案。观察不迷茫的人,你会发现答案就在他们那里。”单就这两句话,就足够震撼,对呀,我刚看到标题就陷在问题之中了,所以“合理的思考方式”还是被老师引以为面对“迷茫”的第一步才让我豁然开朗,没错,换换思考方式,重新审视下自己的方向,是否还徘徊在以“回报”作为方向的方向里,是否已明确确立“付出”的方向?目标是否已拆分且已缩小范围?是否能够从容应对变化的路径?这样回看,发现开头的问题并没有看上去那样不知所措,真真正正以生涯的方式解决了一个纯心理学问题。
2. 工作选择该听父母的意见吗?
乍一看,这个标题里就埋着叛逆的影子,工作选择听不听父母意见还得讨论讨论?这得多叛逆?然而,作者从对象、方法、认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对象方面,当读到“一个人只要有见识、方法、人脉资源,那他的建议就值得听。我们评估的,不是他是什么身份的人,而是他是否具备这三种能力。”忍不住停下来记录下这个总结,多么强大有力的句子,看上去很柔软,实则用彼之矛攻彼之盾;方法方面,作者以卤牛肉的故事例证,故事可复制性极强,受益颇多;认知方面,“参考建议而非遵从,有价值的建议需要交换,事前请求,事后感谢。”连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都直接以教科书式的方式直接传授,但又离不开规划的主题,可复制又不过分死板,作者还示范了如何将所学活学活用。
3. 按自己的天赋优势去求职,失败了怎么办?
这里印象最深的就是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的问题。个人评估自己的能力的测评或自我提问是由内而外的评估过程,企业评估往往是由外而内的评估过程,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点是主动突破,可以用测评、自我提问、成就事件来挖掘自己的天赋,去企业求职面对企业时,用由外而内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天赋优势。
第一步,总结自己交付过的作品,获得过的成果;
第二步,根据作品和成果来分析自己有什么能力;
第三步,最后根据能力反应自己有什么天赋。
“反向呈现天赋”六个字就完美解答了开篇的提问,最重要的是,作者不仅给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连解决问题的步骤都列了出来还给了自己的例证,复制即可实用。
4. 面试不被录用,除了能力还有哪些原因
面试考察的是三种匹配:人岗匹配、人企匹配、人人匹配。
面试前需要了解目标公司的产品业务、企业文化、工作倾向、典型行为方式;甚至如果有可能,对目标公司的老板做一定了解会更有帮助,老板爱看什么书、发表过什么讲话、有没有关于他的传记或传记类文章等。这样,有助于做出评估和判断以便及时刻意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5. 努力拼搏赚钱,还是平淡生活,随遇而安
“选择哪一种生活,除了要看自己能得到什么,还要注意自己失去了什么。只看获得,不看付出就算得到也会心有怨气,到处抱怨。”
“大城市求变,小城市求稳,想进取去大城市,要防守去小城市。”
此篇问题特别简单,回答也特别简明扼要,问题是,做到,并不是人人都愿意放下,做到取舍。
6. 努力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是喜欢上自己的工作
“喜欢的工作不是“找”来的,而是通过外部经验和实干建立起来的。”
7. 工作十几年一直找不到自己的理想怎么办
“理想是一个光谱”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在正态分布图的中间。
“生产型理想观”(解决问题)&“消费型理想观”($)
“理想”,从学生时代就一直围绕着我们,还真是工作十几年都没真正落实的“理想”。以前,高谈阔论,理想很近,跃然纸上,近在咫尺,跃跃欲试。现在,回归现实,理想很远,深陷其中,手足无措。作者巧妙地把这个已经被生活割裂的现实观与理想观换个视角解读,消费型理想观和生产型理想观,重新归于落地,“职业的理想是生产型理想”。重新审视,“理想”不远,一直在,不同方式表达而已。
8. 30岁之前要确定职业方向,否则就没机会了吗?
所有贩卖焦虑的表达都有两个共同特点:
第一,没有逻辑分析,只有情绪判断。它们会在没有任何背景分析的情况下得出一个让你很焦虑的结论。
第二,放大灾难性后果。灾难和危险能触发人的焦虑感。
破除焦虑,需认清职业准备期的长短,做好职业定位。
人到中年的职业转型有两种方法:“嫁接”和“三级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