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与“提升能力”同行,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头脑不是等待被填满的沟壑,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炬。当然,点燃火炬的引线就是兴趣。你要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不能不管你花费了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激不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那么这些注释仍将落空。”
纵观书中的课例,王君老师无一不关注到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的融合,努力构建从“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体系,这是对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有力探索和实践。
教学《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王子猷(yóu)和王子敬的故事。他们都是魏晋时代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知人论事,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又把学生迅速带进了课堂。细读课文,王子猷去给兄弟奔丧哪些细节,你觉得不可以理解?聚焦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教师以故事汇编的方式,从单文到全文,从课内到课外,从教读到自读,激发兴趣,扎根文本,聚焦生命点,多声部,多元化,这样的群文课不仅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挖掘语言的魅力,更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温如敏先生曾说,通常讲阅读教学,往往偏重课堂上围绕课文的教学,但从同样重要的,就是课外阅读的教学。对课外阅读教学不重视,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不完整的。
自主活动与切身体验互存,锻炼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
语文学科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积累构建起来的,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有自觉的体验,是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因《范进中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思考,提出为什么无禁止要把范进的老丈人写成一个屠户,而不是其他的什么职业呢?与这样的探讨兴趣,王君老师整合了三部学生看过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钢琴师》和《荒岛余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电影鉴赏课,依然关注学生的切身体验,引导学生聚焦问题,不断推进思考,使得课堂的讨论越来越深入。
2022版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纵观王军老师的全文课,则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思考生成状态,关注生命的未来发展,最大化的实现了锻炼学生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
孙绍振先生说,理想的语文老师应该是有研究的能力,能用自己的生命和学养读出经典文本深层的奥秘从而产生新的感悟。
唯愿我们扎扎实实从思考每一个文本开始,为学生构建灵动的地“阅读场”,在这里,融知识,文化,方法和思维于其中,语用与精神齐飞,兴趣与能力共舞,让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从这样的群文课堂走向明天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