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
2023年9月10日上午10点,向往读书会45期,《非暴力沟通》共读1回目。
下午14点,在阳澄湖畔某个固定的隐秘角落,搭起凳椅,坐了下来。整一年过去了,一本和去年一样的书,面对着同样的湖,但是否还是同样的一个人?这是一个属于哲学上“同一性”相关的悬疑问题。
在一年前的2022年9月10日,那个我的脑子里,我想,应该还不会冒出此类所谓哲学的悬疑问号。这一年里,过手了几部哲学书籍,听过几次课,讲过几次课,慢慢养成了“哲学化”用语的恶习,终于成为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
最深刻记得的是周濂在书里写的一句话:
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哲学的最大用处在于它能给每一个个体带来慰藉。
我的体会是,当你看到古往今来那么多对自身存在及存在周遭的世界的各种各样的绞尽脑汁的诠释,最终能明白人类这个物种本身就具有着无法超越的迷茫(有限性)。当你拨开现象的幻觉迷雾真正看清楚自己和他人理性的局限,就能接纳自己无可避免犯下的错误,原谅自己,与自己和解,不再强求,卸下重担,从而得以轻装前行。当然,哲学本身目的并不是为了心理疗愈,也不是为了提供“真理”,而是通过从古到今延续不断地思辨过程,给与人类辩证思维的训练,从而实现思想的进化。
非暴力沟通
打开手上这本“非暴力沟通”,书里被贴上了好些个黄色蓝色的便签纸,这是去年那个人干的事。他当时想干嘛,已经不太明确。但模糊的记忆回想,当时他应该有所触动,并产生了一种传导教义的冲动,并最终熄灭于时间的长河。
有人问这是一本什么书,面对这种似乎在挑战公理常识的提问,很容易引起众怒,这当然可以被归类为工具书。新版的书籍里,附赠了一页四要素速查: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涵盖了本书所有技术方法角度的要义。存在手机里,可以时不时看一看,查一查。这听起来有点像考试的时候,要准备的小抄。让我们想一下,如果考试的内容是“如何把东西吃到嘴里”,“你是选择面向前走路,还是倒退着走的模式”,“遇到老虎,是去摸它还是逃跑”,此类问题的回答是无需任何小抄的辅助。这样一本教人如何好好说话的书,阅读量如此巨大,但却并没有对改良世界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世界的和平安宁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不可及的理想而不是现实。无数的人在放下书的瞬间,即又回归到读书前的状态,相比于考试后回归到考试前的状态,显得更加流畅快速自然。
所以,请你不要沮丧,不要为了在离开读书会后,却没能把这四个已经倒背如流的技术点运用出来,而感到懊恼。这正说明,你是一个正常的人类,没有因为吃了辐射海鲜,或者相关衍生食品,而产生了变异。我们首先需要接受的一点是,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浅显易懂,但实际上,对我们每个人类,都是十分巨大的挑战。
对于非暴力沟通,书里有如下解释:
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重新构建表达自己和聆听他人的方式,使我们的言语不再只是处于习惯的自动化反应,而是牢固的建立在觉察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上,做出有意识的回应。我们既能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也能带着尊重与同理心关注他人,从而在任何交流中听见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
面对别人的评判或指责时,我们通常报以防卫,回避或攻击。而一旦我们将注意力聚焦在彼此的观察,感受和需要,而不是去诊断和评判,我们就能发现内心深处的善意。随着旧有的反应模式被非暴力沟通所取代,我们便能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他人,并且对自己的初心和人际关系保有觉察,进而抗拒,防御和暴力的回应得以减轻或减少。通过强调深度聆听自己和他人,非暴力沟通能够培育我们对他人的尊重,觉察与同理心,并愿意发自内省地相互给予。
可以这么解读,非暴力沟通的目标是“使我们的言语不再处于习惯的自动化的反应”。但结合前面所讲,这种经常导致普遍的暴力沟通自动化模式,这种习惯性的防卫,回避或攻击是一个正常人类的本原状态。《思考,快于慢》这本书里,提到了系统1和系统2的概念。
我们的大脑分系统1和系统2两种思维系统:
1、系统1: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2、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
通常情况下,系统1会优先处理。这也是暴力沟通的起因。为什么呢,本质原因是,我们的人体和大脑是一个进化选择后的节能系统。每个个体能储存的能量是有限的,为了实现最具性价比的续命,进化演绎出了目前这样的最优解。这个最优状态就是,把系统1的自动模式设定为基本默认状态。我们拆开电脑的主板,上面除了核心的CPU,还有一堆大小形状不一的控制芯片和缓存芯片,那些简单的输入输出图像处理什么的什么鸡毛蒜皮的事,并不总需要CPU介入进行规模运算。再讲一个范例,今年横空出世的大语言模型GPT被誉为最能挑战人类的AI。实际上,它的耗能十分巨大,GPT3.5版本借调了微软一半的GPU算力才得开发实现。到今年下半年,有一些新的演化分支版本发布,降低了使用费用,其解决方案就是“量化”,也就是让运算变量的精度降低,通俗的讲就是让AI降低“思考”的精度,加快速度。因为大多数问题,不需要占用那么多的思考空间。总之,能耗控制,是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进化的底层选择逻辑。
我们要对抗的是自然选择,我们要对抗的是人性。或者套用佛教的术语来讲,我们需要克服的是两个“我执”,天然的“俱生我执”,以及社会环境所塑造的“分别我执”。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 观察他人及其行为, 而不评判、 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 是难以做到的。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 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这导致了我们的感受。他人的行为和我们的需要之间有冲突才是根源。只有找到真正的需求,才可能开启解决之路。
千百年来,无数的佛教信徒,烧香拜佛念经,又有几个涅槃成佛了呢。我以为,原因在于,大多数人,停留在“烧香拜佛念经”这些表象的行为技术上,其底层的世俗观念和理解力,无法产生足够的能量,驱动支撑漫长人生路中时刻需要保持的原则,或者选择了其他更易操作的“智慧”。
记得第一次看完《非暴力沟通》,就如果看见雷神之锤显现在眼前,却又深知无法轻易拾取。一度有一个困惑,你讲得很好,但我做不到,你这不是给我添堵么。后来又翻回了第一章节,突然发现,这些困惑,作者马歇尔在这里早就都做了解答。本书缘起与作者的经历,缘起与他对人性之恶的体验,更缘起与他对人性之善的信任。这种强烈的信念,支撑推动着他坚定的生活,并且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各种情形下,人与人沟通的巨大挑战。
马歇尔写道:
我相信,
由衷的相互给予是我们天性所乐见的。
我发现了一种具体的沟通方法:
它包含表达与聆听,能让我们由衷地给与,与自己和他人建立连结,并充分展现天性中的善意。人和人的相互连结是人类的天性。
每当我们想要丰盈他人的生命,由衷给予他人时,我们是出于心中 油然而生的喜悦之情。给予者和接受者都会从中获益。当给予是由衷的,而非处于害怕,内疚,羞愧或者是渴求回报,接受者才能心无挂碍地享受这份馈赠。与此同时,给予者因为看到自己为他人的幸福做出了贡献,也会收获更多的自我肯定。
回想这一年对于非暴力的运用,有印象的是去年回公司和上级的第一次谈话。过程中有很多负面的情绪,但是通过四要素思考后,写了封邮件,表达理解感谢,阐述自己的选择和底线,效果极佳。但实际上,这其实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工作和家庭环境中(面对上级,家长),为了获得生存空间,在外力逼迫之下,相对容易进行情绪压制,得以有时间充分理性思考和表达。真正的挑战在于,外力的辅助条件没有那么强的时候,你是否还能有意愿和意志,做出良善沟通的努力。比如,作为家长,作为同事,作为伴侣,作为别人的上级。你是否能有这样坚定的信念么。
《新约·马太福音》第五章有这样一段内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一般听到这话大家会笑。但从严格来讲,如果这是人就是你自己,你应该可以很容易做到,对吧。从深层次里讲,这也就是要求做到化解自我与外界与他人的隔阂,把自我的边界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这和“我执”的破除是一个道理。
所以,我想说,这其实是一本作者为给人间充盈“善”与“爱”的福音书。
我们使用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沟通的对方也懂得它,甚至无须对我们保有善意。只要我们遵循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发自内心地给予,并尽我们所能让对方知道这是我们唯一的动机,他们也会加入我们,最终双方必然能以善意相待。当然,这一切不一定会很快发生,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与方法,友善之花终将在你我心中盛开。
让我们努力通过“理解”,“敬畏”,“开放”的平整心态模式,去读书,去行走,去生活,去修炼吧。
向往读书会
这次重读的《非暴力沟通》,是向往读书会在2022年9月启动后的第一本书,之后除去一些不可抗力的假期,基本没有间断过。我呢,整个一年正好一直处于不忙的状态,基本能来的都来了。在这里,遇到了很多朋友,谈了很多话,喝了很多酒。坦白说,在这之前的前半生里,我是未曾讲过这么多话,与这么多男生女生喝过酒的。
有一次,超哥问我:如果没有参加读书会,你觉得还会是现在这个状态么?问题听下来的意思是,大家觉得我比去年时候的状态要活跃积极。我只知道这种假设性问题,EVA姐应该是最抵触的,不会予以回答。而我自己对去年是什么状态,记忆里其实并不太清晰,有可能是因为潜意识里要把这几年的记忆尽可能得抹去,对于我来说,这可能是往后生存的某种必要条件。也有可能,年纪大了,记忆已经衰退。
但我能观察到外在情况,也就是别人的状态变化。很明显的,除了个别老师,从来的时候就话多,一直保持下来的;大部分的人,从光听不说,慢慢讲得越来越多。讲得越多的人,也越能被大家所了解和接受,慢慢地也就能时不时聚在一起。有一个感受是,当一个人越愿意倾吐,向外输出真实的话语,也会呈现出一种释放的状态,从而反过来能继续接收到外界的给与。
期间,酒虫上脑,腆着脸在坐忘书房的偏厅里攒过两次喝酒大会,边尬聊边喝酒。现在细想来,在书房里一群人喝大酒,是古所未闻,极其诡异的场景。但即便如此不着调的局,也有很多朋友愿意凑来一聚。面对“爱”,“死亡”之类貌似大雅实则大俗的话题,毫不吝啬情感的表露。可见,在真诚面前,打开人心其实并不是一件复杂尴尬的事。
向往读书会的成分,从不同角度解读,都和高端无法挂钩。但在“真诚”,“轻松”,“开放”这几点上,我想即便放在世界范围内,也应该是少有其他组织能做到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容易卸下平日的铠甲和面具,说出一些内心的话语,进行不分高低的平等交流,从而达到了某种在高端理疗所都不一定能获得的治愈效果。
最后回答超哥的问题。我认为人生没有假如,都是缘分,都是命运。就像那一年,整个世界以及周遭全都在绝望中浸泡,两个人去到西园寺,点起佛香,面向佛台,我心里默念的是:感谢让我面对的这一切。此刻只剩一个人一只猫,坐在昏黄台灯之下,我还是要说,感谢给与我的这一切,感谢人生路上遇到的你们。
大半夜,写不动了。
在向往读书会一周年之际,祝PEACE&LOVE。